袁崇焕本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也是民族英雄,可为何饱受争议?
袁崇焕(1593年~1646年),明朝末年将领,崇祯年间户部尚书,历任武英殿侍讲、卫国府尉、太常少卿、南京兵部右侍郎兼提督南京江阴兵备、兵部左侍郎兼巡抚营州等职,曾两次平定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又率领兵力于辽东北方抗击满族入侵。他的战绩卓著,但近年来话题却总是围绕着他的争议不断。
袁崇焕首要的争议点就是他被视为不忠不义的汉奸及卖国贼。袁崇焕在明末战争中有多次败绩,而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和财富,暗施阴谋,把辽东的安危利益与满洲入侵者、 豫王及其部将交换,曾策划出卖明朝的行动,这种背叛,令他的名声遭到严重的玷污。
其次,袁崇焕还因银鳞袍之事饱受争议。明朝末年,北方多遭强盗骚扰、掠夺,当时,朝廷把银子、黄金都存放在辽东户部,而袁崇焕又负责辽东户部,他开始大兴土木建造银鳞阁,作为保护府库金银的地方。后来而他宣称“银鳞乃兵器,不可属于工部属下”,将其自己领导下面的兵工厂和户部系统的工匠和耗费大量财力心力精力所建起来的银鳞袍撂给了皇亲贵族,这种行为引起军民的极大反感嘲讽,严重影响到他的声誉,后来更成为民众的谚语:“贪污,当用银鳞;无脑,总要兆灾!”
此外,袁崇焕在对待农民斗争、群体性事件方面常常采用恶劣的手段,对待手下官员和士兵残暴刻薄,由此在历史评价中多受贬低。例如,袁崇焕曾在镇抚代州的时候,对著怀里的女人吓唬乡民“我出了城门,就不管你们了!”并将几名勇敢的父子杀害,这种残暴和草率的行为,令他名扬一时,但也让他成为历史上一个冷酷无情的军人。
综上所述,袁崇焕虽然曾在明朝末年有卓越的战功,却因银鳞袍、汉奸卖国等负面新闻,以及对手下士兵、官员和百姓的残暴态度,导致历史评价中遭受了负面的争议和争议。虽然袁崇焕至今仍有许多人捍卫其名誉不受到太大的损害,但遗留下的质疑与猜测已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