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学园 | 章次公:以“护膜”为法,创立治疡经验方
近代医家章次公先生,师从丁甘仁、曹颖甫先生,博采各家之长,融会古今医学,又有个人独到见解,尤其在治疗胃溃疡方面,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用药应注重缓胃止痛,忌刚用柔,立护膜之法,创制经验方专治溃疡,临床获效甚著。
本文将结合医案,从“护膜法”及选药制方的角度,浅析章次公先生治疗胃溃疡的学术经验。
分型论治
胃溃疡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从外感六淫到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亦或是脏腑不和等,均可导致此病发生。章次公先生将此病证划分为阳虚寒盛、阴液耗伤、胃火内盛、瘀血阻滞、肝胃气痛等证型,下文将结合章老医案浅析此证:
01 阳虚寒盛
案一:王某,女性,以胃脘痛为主症,其痛竟日持续,食后暂稍缓,移时则又作,其脉细。
案二:王某,女性,胃脘阵阵作痛,痛剧则呕,其苔白滑,寒象也。
此二案皆属“阳虚寒盛”,邪气入侵或情志内伤等因素均可损伤脾胃,脾阳不振,寒自内生,日久耗伤中阳,胃络失养,而发为胃脘作痛,复感寒邪亦或饥饿时疼痛加剧,得温或饮食后稍有缓解;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阳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养,则面色无华,脾失健运,则脘腹胀满、食少便溏,中阳不振,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细皆为脾胃虚寒之征。治疗需予以附子、肉桂、艾叶、生姜等温中健脾,助阳祛寒之药。
02 胃阴耗伤
案一:沈某,男性,胃脘痛二年余,其痛隐隐然,作于食后二小时许,得食则减,口干、舌红、便难。
案二:史某,女性,舌苔半光剥,溃疡病多做此状。
此二案皆属“胃阴耗伤”,胃阴不足则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则易化火,可见胃脘灼热隐痛;阴液亏耗,则津液不能上承,发为口干;阴液不足,则不能润养肠道,发为大便干结或便难;舌红苔光剥,脉细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章老言“舌中剥,其剥在舌根,大多胃粘膜有炎症或溃疡”。治疗需予以麦冬、生地、芍药、玉竹等生津养液,和胃养阴之药,且脾胃皆属土,喜燥而恶湿,香燥破气之品仅治标而不能之本,而燥能伤阴,故治疗不可用香燥药。

03 胃火内盛
案一:刁某,男性,疲劳能使胃脘痛复发,自觉胃部灼热如焚。
案二:王某,男性,急性胃炎亦有高热,舌苔厚腻。
此二案皆属“胃火内盛”,朱丹溪言“气有余便是火”,胃气阻滞,日久而化火,故胃脘灼热疼痛,得热加剧,口干喜冷饮,甚则口舌生疮;若热积日久,则腑气不通,发为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数为胃中蕴热之征。治疗时,热轻则予以知母、竹茹等清胃热,热重则予以生石膏、天花粉等清热泻火,和胃止痛。
04 瘀血阻滞
案一:裴某,男性,曾呕吐黑水,大便亦黑。今吞酸嘈杂,作于食后三、四小时,脐上自觉板硬而痛。
案二:马某,男性,无论流质、固体下咽后必痛,其痛在“贲门”部分。去年七月因特殊刺激,咯血两口,而有此症。数日前,曾一度大便色黑如墨。
此二案皆属“瘀血阻滞”,气为血之帅,既能行血,也可摄血,气滞则血瘀,瘀血停积于胃部,则疼痛如针刺状,拒按;“呕吐黑水”、“大便色黑如墨”,即为吐血、便血,其后离经之血聚于胃,胃络阻滞不通,亦可化生瘀血,瘀血不净,新血不生,故患者面色无华,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治疗需予以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当归、血余炭等。
05 肝胃气痛
案一:周某,女性,近因心境不佳,胃痛复发,其痛牵引背脊,甚以为苦。
案二:单某,女性,以脘腹痛为主诉,其痛作辍无常...病甫三日,洒洒然毛耸,苔白脉数。
此二案皆属“肝胃气痛”,每因心境抑郁、情绪激动而导致气机失调,凝滞于肝胃,则发为胃脘疼痛,气病多游走不定,其痛发作无常;胁为肝之分野,故气阻滞肝胃,疼痛亦可及胁;舌苔白,脉数亦为气痛之征。治疗需予以疏肝理气,和胃调达之药,如旋复花、柴胡、香附、青皮等。
护膜医疡
章老提出的“护膜法”遵循了“护膜医疡”思想,即在针对胃溃疡的处方用药时,需注重保护消化道黏膜,并以此为治则,创制了胃溃疡经验方:
凤凰衣 30g 玉蝴蝶 30g 轻马勃 20g
象贝母 20g 血余炭 15g 琥珀粉 15g
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餐前服2g。
本方中凤凰衣即鸡蛋内膜,其味甘淡、性平,归脾、胃、肺经,章老善用此药治疡,常入汤剂使用,能养阴敛疮,有保护胃黏膜的功效,与马勃同用,又能制酸;玉蝴蝶味苦甘、性凉,归胃、肺、肝经,能疏肝和胃,理气敛疮,与凤凰衣同用,更能制酸而护膜;马勃味辛、性平,归肺经,善清肺、止血而制酸,琥珀粉味甘、性平,归心、肝、小肠经,清心肺,止血而生肌,二者同用,止血效果极佳;血余炭味苦、性平,归胃、肝经,有收敛止血之功,与琥珀粉同用,其止血之效更佳;象贝母味甘、性寒,归肺、心经,为化痰之药,而章老用其治疗胃痛吞酸常获奇效。

章老认为,若溃疡日久,反复发作,瘀热蕴结于胃络,久而血不循经而外溢,上则吐血,下则便血,即为胃疡之出血,章老创制验方治之:
象牙屑 6g 琥珀屑 6g 柿饼霜 12g
杏仁霜 12g 煅瓦楞子 24g
灶心土 24g 血余炭 9g
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餐后服2g。
本方中象牙屑味甘、性寒,归心、肾经,善清热解毒而生肌;琥珀屑亦有止血生肌之效;柿饼霜味甘、性凉,归肺、心经,既能清热消肿,又能敛疮止痛;杏仁霜在《丸丹膏散集成》中记载为“杏仁,去油,研末”而成,能肃肺气而和胃;灶心土味辛、性温,归脾、胃经,能和胃降逆,止呕止血;煅瓦楞子味咸、性平,归胃、肺、肝经,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善治积年胃脘瘀血疼痛,与血余炭、琥珀屑同用,更能敛疮止血,章老认为将瓦楞子煅用研末,更能助其制酸之力。
以上两方中,在选药时,常见粉糊剂,如“柿饼霜”、“琥珀粉”、“杏仁霜”等等,而剂型和服用之法,皆为“共研细末”、“餐前或后服2g”,可见章老治疗胃病时,注重对消化道黏膜的保护:一方面粉糊剂更易填补溃疡之处,以发挥生肌之力;另一方面每次服用剂量之小,也不易对胃黏膜产生强刺激。
此外,章老常用大剂量杏仁泥治疗胃病,杏仁泥即将杏仁成研末细粉,亦被称为杏仁粉。章老用量一般为12-24g,甚则亦用至45g。杏仁,味苦辛、性微温,归肺、大肠经,《本草纲目》中言其“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既能降上逆之胃气,又因其温润以护胃黏膜。
医案举隅
01
患者,男性,曾经呕吐黑水,大便亦黑。今吞酸嘈杂,作于食后三、四小时,脐上自觉板硬而痛。颇疑是溃疡病,切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否则呕血便血,势所难免。
处方:
杏仁泥 30g 当归 12g 生地榆 9g
血余炭 9g 延胡索 9g 煅瓦楞 30g
琥珀粉 9g 象牙屑 9g 滑石 9g
为极细末,和匀,每饭后吞服2g。
按语:溃疡病以胃痛作为主症,章次公常将杏仁泥搭配当归、桃仁、延胡索以行滞、化瘀、止痛,用凤凰衣、玉蝴蝶以护膜。对于伴随症状则随症加减,泛酸者,加煅鸡蛋壳、煅瓦楞子以制酸;呕血者,加血余炭、地榆、马勃以止血;肝失疏泄者,加白芍、当归、野蔷薇花、旋覆花以柔肝解郁;便血者,加当归、威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阿胶珠以养血止血;胃部灼热如焚者,加知母、竹茹以清热降火;痉挛疼痛者,加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五灵脂以止痛。
章次公认为该患者是溃疡病,应存在胃络受损、血溢脉外的情况,故见呕吐黑水与黑粪;胃腑不安,胃气上逆则吞酸嘈杂;离经之血停积不去,故疼痛位置固定在脐上,板硬而痛;辛辣刺激食物可助长火热,迫血妄行,故此病当忌口,否则会加重呕血便血症状。案中用杏仁、延胡以止痛,用当归以化瘀,用生地榆、血余炭以凉血止血,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用琥珀粉、象牙屑、滑石以敛疮生肌。纵观本案,章次公凭借丰富的诊疗经验,根据症状对症用药,立法为活血止痛,敛疮生肌,充分发挥辨病之优势。
02
张某,女,35岁,羊寨镇人,1989年10月5日诊。
胃院疼痛已5年余,时作时休,痛无定时。经钡检诊断为慢性胃炎。近来受寒,胃痛又作,胸脘痞满,痛不拒按,得暖较舒,时或呕吐酸水,不思饮食,大便数日未行,舌苔白腻,脉濡。

证属寒湿气滞中阻为患,治以温通中州。
处方:
高良姜 10g 制香附 10g 苍术 10g
川朴 10g 陈皮 10g 杏仁泥 30g
甘草 5g
3剂药后,胃痛缓解,大便滑利,胸脘痞阻渐瘥,以汤改丸徐图。
高良姜、制香附、炒苍白术、枳壳、九香虫、蒲公英根各100g,杏仁200g。
蜜丸,调治数月。
随访年余未发。
按语:章氏广用杏仁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其出血,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痛等。不论证属寒、热、虚、实、气滞、血瘀及湿、食积滞,只要病机相宜,配伍得当,用之其效甚验。章氏对杏仁的用量亦特殊,用量常在方中居群药之首,他认为“服药后,若头晕为酩酊状者,为药物所致,即古籍所谓‘若药不瞑眩,厥疾弗廖’。”又“有头晕为酩酊状者,以不超过30g为是。”此皆临床真知灼见,经验之论。杏仁苦辛微甘、性温,有小毒,油脂丰富。胃主降,以和降为顺,杏仁能降胃气之逆。胃喜润恶燥,本品湿润多脂,能保护胃肠黏膜。湿困中州,杏仁能助辛开苦降,三仁汤即用之。湿、食积滞,本品又具有消食导滞、疏利开通之作用。肺胃同病,杏仁可以宣肺通利。治胃寒者,用温热燥药,其油润可以柔之。制胃酸者,用收酸之品,虑其涩肠之虞,又可润滑通肠。胃阴伤者,黏膜受损者,用之护之。又痢疾之患用之,可以疏通开达,破壅泄毒、润肠护膜,尤宜于痢之积滞而里急后重者。惟杏仁苦降油滑,凡中气虚陷,大便溏泄,无积滞者忌之。尚若过量中毒,张锡纯氏经验“中杏仁毒者,用杏树根皮煎汤,饮之立解”。
I 文章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于下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黄圣,刘果.章次公运用杏仁泥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撷英[J].中医杂志,2022,63(06):592-594.DOI:10.13288/j.11-2166/r.2022.06.018.
赵凡尘,李树芳,李雁,周奕阳.章次公内科临床辨治经验举隅[J].中医文献杂志,2014,32(05):40-43.
李国霞.章次公老中医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用药法钩辑[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5(03):253-254.
于晓. 胃脘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蒋敏达,李树仁,王羲明.章次公先生治疗胃脘痛的经验[J].中医杂志,1981(01):11-14.DOI:10.13288/j.11-2166/r.1981.01.004.
孙锡高.杏仁在胃病临床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199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