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突发的大事面前,我们往往别无选择,做与不做都已经提前被抛弃。

2022-01-21 17:50 作者:Humanitas的小书斋  | 我要投稿

今天的主人公是《三国演义》中的成济。其实大家多数也知道这个人,因为弑君的行径背锅,是老倒霉蛋了,也是各家自媒体作者津津乐道的素材。



既然成济是因为执行了弑君命令而当了替罪羊,那么如果他拒绝执行命令,是否就能活命呢?因为他有充分且合理的理由,臣子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弑君?

显然还是不能的。


关于贾充命令成济弑君,有多个版本,且其中贾充的措辞都要比《三国演义》中的严厉得多:
《汉晋春秋》说:“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干宝晋纪》说:“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济曰:‘然。’乃抽戈犯跸。”《魏氏春秋》说:“充帅厉将士,骑督成倅弟成济以矛进,帝崩于师。”《魏末传》说:“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倅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完整地复盘一下成济弑君事件了。


首先,贾充的命令是严厉且不容置疑的,要求成济必须立刻对高贵乡公曹髦一刀切(物理)。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发现,贾充在命令中已经表达了将成济出卖的意思,他用了“畜(xù)养”一词。《后汉书·董卓传》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一旦用了这个词,就意味着成济是司马家扶植培养的死士。好听些说,死士代表着无条件、绝对的忠诚;不好听地说,死士就是主公需要时可抛弃的棋子


其次,贾充动用了道德绑架,成济找不到回旋的余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这是赤裸裸地威胁。贾充明示了成济不执行命令或者迟疑执行的代价,那就是全家族灭。一旦大事不成,无论是面对皇帝,还是面对司马昭都是如此。不杀曹髦,成济仅是对皇帝兵戎相向已经可以被判定成反贼,皇帝族灭他是合情合理的;而面对司马昭,不杀皇帝事后照样可以把成济甩出去顶包,鉴于司马昭的权势,皇帝也说不了什么。


第三,成济难逃一死,既要怪自己不够位高权重,也要怪自己不够低微。不够位高权重,是和事后两个大人物相比:一个是陈群之子、镇军将军陈泰;另一个是司马昭的叔父司马孚。此二人,在事后都表达了对曹魏的忠诚,不同程度地与司马昭唱了反调,更凸显了司马昭篡位的野心,但司马昭并未处置他们,也处置不起


司马孚尽管疑似伪善,表面上还是做足了功夫:“弑陛下者,臣之罪也!”陈泰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成济弑君后,司马昭召集群臣,独陈泰不至。好不容易把陈泰请了过来,他却毫不客气地说:“独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少”通“稍”,意思是说即使把贾充杀了,也仅仅是稍微、勉强给全天下的人一个交代,就差直说幕后主使是司马昭了。司马昭又问能不能退而求其次,陈泰答道:惟有进于此者,不知其次。”陈泰言语中的愤怒可想而知,什么是“进于此者”?就是要求司马昭自裁以谢天下。但陈泰是陈群之子,在士族之中极有威望,文武全才,又是朝廷所依仗的栋梁,哪怕是司马昭也要礼让三分。无奈之下,就只得拿成济当了替罪羊。


不够低微,是和在场的官兵们相比。《魏末传》提到了一个细节,贾充在下达了弑君命令后,曹髦喝道:“放仗!”,即放下武器的意思。在场的官兵们也知道弑君是大逆不道,纷纷放下武器。这看似给了成济一个拒绝服从的机会,他看似有理由带着官兵哗变,毕竟法不责众。但这又回到了贾充的威胁,就算法不责众,官兵们可以迟疑,领头的那个无论如何也要做出唯一的选择,成济只能弑君。

所以,在突发的大事面前,直接当事人往往是身不由己的。他们既不能高到能主宰自身的命运,也无法低到有置身事外的可能。这就是个二难了:到了那个位置,在突发的大事面前,我们往往别无选择,做与不做都已经提前被抛弃所以,除非是想当闲云野鹤,就只能一门心思向上爬


在突发的大事面前,我们往往别无选择,做与不做都已经提前被抛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