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了解性别:性别社会化之家庭的力量

2019-10-06 10:35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社会化指的是作为生物个体的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而性别社会化则是指人们将其所在社会的性别规范内化的过程。 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待、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期待指个体在形成稳定的、社会认可的与其性别身份相适应的行为之前,社会和他人对个体提出的有关个性、行为、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及期望。性别认同指个体认同特定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要求,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并发展出相应的性别特征。

 

家庭力量推动的性别社会化。社会学习理论指出,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男孩与女孩有区别地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压力,当孩子做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时,给予奖励完成强化,反之则给予惩罚。此外,父母的期望也对孩子的性别社会化产生影响,如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父母通过一种带有性别偏好的话语体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表达对不同性别的期待:社会和家长给男孩的更有利于其在社会上竞争,而给予女孩的却倾向于让其依赖他人。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别社会化:父母对孩子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孩子双性化人格的发展,提高孩子的独立性、敏锐的观察力、自尊等;父母对孩子采取“斥责与惩罚”、“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发展,容易造成孩子性别人格的极端化。

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态度往往也是不一样的,父母对男孩的教育是期望型的,着重教授他们如何获得成功、如何自控;父母对女孩的教育则是保护型的

在服装、玩具和游戏上,也蕴含着性别期待,例如男孩的服装倾向于素色,女孩的服装偏向艳丽;稍大的孩子中,女孩开始穿各式各样的裙子,而男孩则永远是各种裤子(长裤、短裤)。父母对女孩衣服整洁的要求比男孩高,而男孩可以在野外摸爬滚打。孩子的玩具中,女孩更多的是娃娃和绒毛玩具,培养的是照顾、服务他人的意识;而在女孩玩着给娃娃穿衣做饭、哄娃娃睡觉时,男孩玩的则是枪、剑、飞机、坦克等,培养的是竞争、冒险、独立意识。

不同的家庭构成也会对性别角色产生影响。如在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的性别角色分化更为显著(只有女孩或男孩的家庭里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跨性别角色的劳动);而独生子女家庭中,性别角色意识比较淡化,很可能出现性别角色未分化的情况。另外,在单亲家庭之中,由于父母其中一方的确实,孩子缺失某种性别角色的模仿,性别角色认知和行为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

文章来源:《社会中的性别》(苏百泉)




了解性别:性别社会化之家庭的力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