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克苏鲁x奥特曼小说《波纳佩恐怖事件》(十二)
十二、通道中的姆大陆简史(二)
到了该系列的第三幅壁画,上文所述的那种厄运和毁灭确实降临了。这幅壁画里用生动的笔触和写实的色彩描绘了灾难降临时的情形。那些如国画泼墨般的可能是迷雾的东西几乎笼罩了画中的整个世界,所有的山川森林都在这些黑色的迷雾中变得影影重重、鬼影森森。整幅壁画都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不祥阴霾。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黑色迷雾似乎越是靠近一座拥有怪异几何轮廓的黑色高峰,就越是暗淡浓稠。根据乔治·阿米蒂奇博士和尤莉安·皮斯里女士事后对这幅壁画旁的纳卡语注释的研究分析,这座山峰的纳卡语名称正是曾于20世纪30年代担任卡伯特考古博物馆馆长的理查德·H·约翰逊博士的手稿以及冯•容兹的那本可憎的黑皮书《无名祭祀之书》中提到的姆大陆最高峰“雅迪斯-戈” 。据说在雅迪斯-戈峰下可憎的黑暗深渊内居住着如魔神般无法言喻的恐怖之物,那个无以名状的怪物在不洁深渊里可憎蹒跚蠕动,姆大陆先民是如此害怕这个魔物,之至于不敢直呼其名,只称呼它那亵渎可憎的名号——“峰顶之魔怪”。
随着黑色迷雾而现身的是某种巨大而骇人的恐怖怪物。它们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遍布巍峨古树的森林在他们的脚下,几乎如灌木草坪一般的矮小。尽管因为那种如泼墨般弥漫开来的黑色雾气,这些怪物的模样并不清晰,这有点类似于国画种些写意的风格,但大致可以看出它们的外形分成了双足陆行和双翼飞行的两个种类,但它们都具有如蜂巢般多孔洞的具有金属般质感的表皮。
这些怪兽显然是相当具有凶性并且满怀恶意的生物,在壁画里它们毫不留情地攻击了先民们原始的部落营地。那些村落外侧的木头围墙、由粘土石块稻草搭成的简易小屋或是原始的砖石修筑显然是无法阻挡那些狂暴怪兽的野蛮进攻。它们践踏蹂躏大地、动摇群山,它们撕咬吞噬万物,它们喷出滔天的火焰,将人间的一切化作黑色的余烬与灰色的青烟。
这幅壁画无疑是用了某种夸张的笔法描绘了先民们对凶猛野兽的恐惧,但这些野兽却奇怪的没有任何哺乳类的特征,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巨大双足行走的蜥蜴或是飞行的怪龙,这无法解释先民们你是从哪里获得了关于恐龙或者翼龙的古生物学知识,亦或者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场景内没有提到任何在第一幅壁画中出现的野生动物,这可能也在隐约暗示着这些狰狞怪兽不祥的黑暗起源。
然后,某种如黑色烟雾般朦胧的怪异存在从太空中降临到姆大陆的土地上,这些存在向姆大陆的先民提出了某种代价可怕的交换,先民们必须向他们下跪臣服以换取前者的庇护。然而高傲的先民们不愿成为那些来自宇宙深处的怪异存在的附庸和实质性的奴隶,而那些怪异存在也让先民们联想起那些可怕的黑雾,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可怕联想——那些怪异存在是不是就是制造黑雾与怪兽的幕后黑手,想以此逼迫他们屈服。总之,先民们果断拒绝了这种成为奴隶的施舍,尽管面对可怕的怪兽,他们势单力薄,但先民们还是继续孤军奋战到了最后。
在下一幅图里面,姆大陆先民已经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手中的猎矛和弓箭丝毫无法伤及那些可怕的怪物,即使火焰有无法像驱赶普通野兽那样赶走凶暴的怪兽,最后先民不得不退守到临近大海的险峻峭壁附近。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可能是萨满祭司或者先知的人出现了。那是个头发胡须皆白的甘道夫式的人物,他伴随着滔天的巨浪和电闪雷鸣显身于峭壁的顶端。
这个祭司式的人物显然传授给先民们某种足以对抗怪兽的力量或者知识,到了下一幅壁画,先民们就开始使用这些知识或者力量,在黑色山脉中开采巨型石块,并将其雕琢成巨人的模样。
于是在一个红色格琉·沃高悬的夜晚,先民围绕着三座巨人石像舞蹈吟唱,诵念那些早已被人类遗忘的古老歌谣与晦涩咒语。当咒语被三位施咒者高声诵念之后,银白色的绚烂光柱、红色的焚天烈焰以及撕裂天空的蓝色闪电响应了先民们的呼唤,如星辰中射出巨大的光与火的箭矢一般,它们从遥远的、绯红燃烧的格琉·沃降临于斯,附身于灰黑色的巨人石像之上。在那些恐怖的火光与激起的烟雾消失之后,巨人们不再是那些灰色或者黑色的单调的石头模样,他们开始具有多种色彩的带状纹路装饰,变得像壁画周遭立柱装饰里描绘的那样多姿多彩。
然后在巨人的带领下,先民们开始向怪兽们发起反击。巨人们无疑具有神明般的伟力以及可怖的破坏力,他们与怪兽的战斗几乎削平了山峰,捣毁了森林,堵塞了河流,有时候他们用简单的拳脚攻击杀死怪兽,另一些时候,他们用从呈十字形或是L形交叉在一起的手臂上发射的类似于激光或是粒子束的光线般的武器远距离地杀死怪兽,将后者熊熊燃烧或者炸成粉碎。
借助巨人的帮助,先民们几乎压倒性的战胜了凶恶的怪兽。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很快将巨人当作神明崇拜。受到了巨人的影响,姆大陆古代文明开始转变为旧神信仰。围绕这一信仰,他们发展出了发达兴盛的文明体系。到了该系列的最后一幅壁画,先民们一共在姆大陆郁郁葱葱的山川平原上建立起的九座宏伟的城市。
这些城市的建筑风格,与考察队员们料想中的——无论是欧洲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塔楼、希腊埃及那种多立柱的巨型石头建筑或者多瓦片飞檐的中式建筑都截然不同。那些建筑的风格与其说是古代建筑,倒不如说是超现实未来风的建筑。它们的几何风格外形很容易让第一眼望见它的人联想到黄金科幻时代的那种未来派建筑的插图。它们大多是由底部规则的圆柱、长方体、四棱锥或是两边对称的梯形体与球形、圆盘形的顶饰组成的巧妙的几何架构体,它们的涂装都是太空站似的银白色,建筑顶部某些类似天线阵列的黑色线条齐刷刷地指向天空。
这怪异的景象引起了考察队员们广泛的猜测和惊疑,现有的科学理论恐怕难以解释壁画上所描绘的怪异建筑。如果说这完全出自壁画绘制者那惊人的想象力,而非他们真的亲眼见过如科幻小说般的高科技建筑,那他们究竟是从何处获得如此极具前瞻性的灵感呢。
虽然堀井提出了这也许能用艺术夸张化的山脉来解释,但这个理论显然无法让所有队员都彻底信服。因为它总带着一点自欺欺人的意味,难道承认人类并不只有一次发展至相当先进的文明水平就那么困难吗。
对于像矢的猛、尤莉安这样年轻而大胆的年轻一代学者,相当保守顽固的老一代,他们显然更能接受一种新的论调。
实际上,在这次探险之后对雕文照片进行的解译工作里,尤莉安·皮斯里女士确实发现了其中一个地名,明确并且再三地出现在理查德·H·约翰逊博士的手稿以及冯•容兹那可憎的《无名祭祀之书》之中。它就是姆大陆最初的九个王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被称为“肯纳(K'naa)”的强盛国度。姆大陆最高峰——险恶的“雅迪斯-戈” 峰就陡峭耸立于它的国度之中。虽然在壁画中的这一时期,它依然是九城邦联盟中的一个,尚未彻底地独立出去。
这一可憎的事实,无疑印证了人类神话体系中的那些隐晦的暗示——无论是玛雅神话中的太阳纪,还是希腊神话中的各代人生——所有的暗示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人类的文明曾不止一次地崛起、兴盛然后走向衰败与毁灭,直下一轮宏伟循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