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F金融资本

2023-02-06 20:46 作者:宇文红星  | 我要投稿

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金融资本是马克思没有作理论阐述、但已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范畴的唯一的一种资本形式。它完全不同于银行资本、生意资本或货币资本这样一些其它的资本形式。根据希法亭第一次所公开揭示的概念(见”参考书目”5)金融资本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由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融合而形成的;第二,它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级段才出现的,希法亭认为,金融资本的出现对资本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垄断集团(参看资本集中和积累条目)发展到帝国主义的必要的因素,也是推翻资本主义的前景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正是这些趋于发展变化的方面才使金融资本在列宁和布哈林的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使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于20世纪的条件来说,金融资本的意义,无疑就像考茨基和鲍威尔在其承认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书时所指出的,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阶段的初创思想的完善,金融资本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前才刚刚出现的(见“参考书目”1和3中关于希法亭的著作和他同时代人的著作之间的联系的论述)。   就一般的意义而言,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并不是金融资本所特有的。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所以可能存在持有、交易借入和贷出货币的专业银行资本家。不过是由于他们与各个生产部门有着连接的关系。只有通过把货币贷给工业资本家,他们才能利用利息来占有剩余价值,而且只有通过整个经济交易往来开办支付和外汇系统的业务,他们才能利用剩余利润来取得剩余价值(参看银行资本和利息条目)。然而正是把这两种资本合为一体的特殊方式才显示出金融资本的特征,它的本质在于这种联系不再是疏远的。正如希法亭所写的,金融资本起因于那些“使银行资本和工业不建立起比以往更为密切的关系的力量”(着重号是本条目作者加的)。而且,这是各银行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一种密切联系,各银行支配着工业并迫使其进行变革。   希法亭和列宁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银行对工业实行控制的三条渠道:第一,股份公司的兴办使得各个银行在工业企业中握有占支配地位的股份,这不仅有助于控制而且促进了兼并以致“各银行……愈来愈变成工业资本家”。(见“参考书目5”,第225页),第二,通过任命银行的经理担任工业企业的监事或任命工业企业的经理担任银行的监事而实现“个人联合”(《列宁选集》第2卷,第762—763页),即同一个人即握有银行的主要股票又握有工业企业的主要股份。第三,各银行通过处理自己的财务事项而详细地了解了与自己有关的工业企业的事务:它们逐日了解自己银行资产负责表的情况并操纵着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贷(票据)。重要的是要看到,金融的资本的概念的发展所依据的不是银行资本对工业资本的一般支配情况;而是要看这样一些支配的渠道,那就是前者在机构上的特殊表现形式及银行,跟后者在跟机构上的表现形式即股份公司实行结合并对它实行控制。实际上,这种结构还更具专门性,因为希法亭和列宁所指的是其它各个国家,但他们的想法主要是以他们对控制工业发达的中欧的银行体制的考察为基础的;在那里“通用银行”是很有代表性的。联合王国的商业银行在历史上一直集中于经营支付业务和向实业提供短期贷款,因为实业家对实业比银行家更为熟悉,而德国的通用银行则把这样一些职能同控制股份、发行股票和担任工业企业的董事职务联系在一起。   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连结并以银行占主导地位的概念本身虽然很少改变,但金融资本概念的本质在于它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所特有的,因而它既是历史力量的产物,又有助于产生改造世界的力量。在列宁看来,金融资本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而是被称之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或帝国资本主义这一阶段所固有的显著特征(参看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条目)。垄断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阶段,即在阶段中各个资本之间的竞争虽导致少数大企业、托拉斯或卡特尔控制着整个实业界,但金融资本却是其主要特征。金融资本并不是任何银行跟任何企业的结合,而是而工业家垄断同盟的资本融合起来的少数垄断性的最大银行的银行资本。这就是银行控制大托拉斯并行使巨大权力的情况。非马克思主义者把类似的情况说成是本世纪前半期出现的对“金融权力”所进行的民粹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的进攻,但希法亭、列宁和布哈林则认为他们的任务在于揭示各种决定金融资本的兴起及其前途的规律。金融资本是由马克思所证实的两种现象是作用所导致的。集中和积聚导致了工业的垄断企业,而现代信用制度是产生则使整个社会的储蓄集中到各个银行;垄断企业没有其它地方可以获得增进积累所需要的大笔资金,而银行除了将其大批流动资金投入工业也别无其它有利可图的选择,这种情况就必然导致银行和垄断企业的融会。因此,表现为金融资本的融合本身也是推动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为金融工业资本的集团都力图进一步控制其市场的无政府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创办新的工业企业是一个重要战略,它可以通过创业本身生成一种特殊形式的利润即创业者的利润。   垄断即构成金融资本的基础又从金融资本那里获得新的动力;列宁认为垄断的形成与帝国主义的资本国际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在为布哈林的《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解释了金融资本的发展,他论证说,当“在交换发展的一定阶段,在大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即大致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所达到的阶段,交换造成了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大生产达到了十分庞大的规模,以至自由竞争开始被垄断所取代”(《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第141—142页)。然而,这又被看作是一种双重关系。帝国主义是垄断的条件,垄断是金融资本的条件,但金融资本本身却又是帝国主义的动力并是帝国主义的决定性的特征。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是这样表述的:“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

不是

工业资本

而是

金融资本。在法国,恰好是

金融

资本特别迅速的发展(在工业资本削弱的情况下),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就使兼并政策(殖民政策)特别加紧地推行起来,这并不是偶然的”(《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第384页)。把不同于工业资本或其它形式资本的金融资本,强调为帝国主义的特征,是列宁和布哈林从理论上批判其它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支柱。列宁谴责了考茨基把工业资本力图征服农业领域看作是帝国主义特征的观点,而布哈林在《帝国主义和资本积累》(见“参考书目”8),则把对卢森堡的帝国主义理论的一般批判置于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即卢森堡未能区分构成帝国主义基础的特殊形式的金融资本和一般的资本。   列宁和布哈林认为,现实即驳斥了把帝国主义看作是兼并农业领域的观点,也驳斥了卢森堡所认为的帝国主义是资本在寻求市场过程中向非资本主义领域扩张的产物的观点。因为在20世纪之交,帝国主义的特点恰恰是向资本主义工业已确定了的地区进行扩张。(布哈林曾把法国与1923年占领鲁尔作为例子,而列宁则提到了德国对比利时的野心和法国对洛林的野心)。帝国主义为争夺工业经济和非工业经济的斗争,只能用金融资本的统治来解释。争夺的特点是重新瓜分世界而不是单向未被开发的领土进行扩张,而且由于金融资本的统治和成熟,重新瓜分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几年中,金融资本就已成熟到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的程度,在这个体系中银行资本和生产资本都向外输出直到整个世界,已某种方式同金融资本集团联系在一起。按照列宁的观点:“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是真正布满了世界各国……输出资本的国家已经世界瓜分了。那就是瓜分一词的转意义言的。但是,金融资本还导致对世界

的直接

瓜分”(《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第381页。)。鉴于世界已这样分割完了,因此托拉斯的进一步竞争发展必然会导致重新分割的斗争。   这种争夺被看作是产生帝国主义的战争的主要因素,因此列宁和布哈林认为战争是金融资本统治的必然伴随物。在这一点上,列宁和布哈林同希法亭是有分歧的,因为希法亭的帝国主义理论(其核心是金融资本)虽是这两位更知名作家的理论基础,但他没有把战争看作是帝国主义竞争的必然产物。布哈林和列宁都认为金融资本的帝国主义只是改变了社会主义革命将推翻资本主义并摧毁其国家的条件,而希法亭却把屈从于金融资本的国家和托拉斯迫使国家所采取的干涉主义看作是为这样一种制度(他后来把它叫做“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这种制度无须改造就可以迅速地为无产者所接管和加以利用。首先正是这一点标志着希法亭与列宁之间的政治分歧。   然而,那些围绕着帝国主义战争和托拉斯及国家对资本主义的调节可能对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均势和对资本主义的预测产生什么影响的争论,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作为金融资本的核心的实力问题。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实力显然都集中在各个银行和少数控制着银行的资本家手中。金融的资本的概念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否有效,取决于这样一个问题,即以各银行控制与其有联系的工业企业为基础的这一实力是不是还存在。斯威齐在1941年的一篇文章和随后的书(见“参考数目”10)中,挑起了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这一争论主要涉及这样一个经验问题,即关于特有的股票和连锁董事职务的数据是否证实希法亭所确认的控制渠道的存在;这一争议一直集中于美国。金融资本概念的各种理论问题——统治的含义、权力的含义以及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一体化的含义——还几乎没有探讨过。   斯威齐一方面认为希法亭和列宁证明了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这样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又认为银行家的统治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孕育时期只是一种过渡现象。他说:“经历过全盛时期的银行资本正再一次下降到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地位”(“参考书目”10,第268页)。对这一论点提出重大挑战的是费奇和奥本海姆(见“参考书目”4)以及科茨(见“参考书目”6),他们认为在美国大银行确实控制着大企业(虽然金融资本的理论强调金融资本导致托拉斯的力量的加强,但费奇和奥本海姆则认为银行的政策已使铁路和电力公司受到削弱)。他们认为美国银行实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除董事会代表制之外)是由其信托部门以代办养老基金和代表个人的方式来管理公司股票,从而使某些银行能有效地控制对全局有影响的股份集团。在科茨的著作中,还考察了银行集团内部的其它金融机构所拥有的股票的情况;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明斯的著作(见“参考书目”9)证明说银行对养老基金的有价证券的管理使银行控制了大的股份集团,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有可能使用这一点去控制工业的发展。实际上,这种权力在现代的美国和英国是否行使了,依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美国和英国在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的20年中卷入资本集中的合并浪潮,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致力于工业调整,这虽然难以提供确切的引证材料和用数量来表示,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它们是否以象金融资本概念所包含的有效方法来控制这些变化并为这些变化提供动力,那就更不清楚了。   作为与银行统治这一命题的经验效力相对立的金融资本概念的理论坚实性,虽然无可置疑,但实际上却并非没有问题。主要困难在于两个不同的独立的东西即掌握在银行手中的银行资本和有机地纳入公司中的工业资本,虽被认为是融合在一起的,但依然是不同的,甚至依然是一个统治着另一个。在不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解释“融合”的情况下,这一概念仍能表明上述两个因素虽然还有不同之处,但却通过一定的渠道彼此相连结,并通过其联系而相互转化。某些转化虽已在(诸如提高工业资本的垄断程度)的概念中阐述过,但希法亭、列宁和布哈林却是通过把金融资本的种种特征拆散在它的这个或那个要素中来表述这一问题的。虽然希法亭指出金融资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有些地方又轻易地认为银行资本简直变成了工业资本:“银行……愈来愈成为工业资本家的了”(见“参考书目”5,第225页)。而列宁在为布哈林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所定的序言中,则把马克思赋予银行资本的普遍特性(表现为生息资本)赋予金融资本,他说:“金融资本在国内和国际上特别流动灵活,特别错综复杂;它特别不固定,脱离直接生产……”(《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第141页)。   一个不同的、然而又与融合的性质及金融资本诸要素的转化有关的问题,是把银行等同于银行资本,把只是从事工业活动的公司等同于工业资本。这意味着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联系形式,只要不属于上述的银行和公司之列,都被排除在理论探讨之外(也被排除在经验的调查之外),虽然金融资本似乎是一个更带普遍性的概念。作为这一理论限制所造成的经验缺陷的一个例子,是现代跨国公司既包括工业生产活动、商业活动,又包括分配和控制投资资金的银行货币活动(以留存盈余和储备的形式和以与银行相似的在大批货币融通市场上举债的形式进行这些货币活动);它们把银行资本、工业资本以及商业资本融为一体,但由于这是在它们自身范围内进行的,所以根据银行和企业的情况来确定的金融资本概念不能完全适用。   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战略来说,金融资本概念的现代有效性问题,最终取决于金融资本是否会形成这样一种政治的或经济的力量,即如果资本主义势必被推翻的话,这种力量也必然会崩溃,希法亭和列宁都指出权力的集中就是这种力量所导致的;后者认为几百个亿万富豪和百万富豪便直接掌握了整个世界的命运,而前者则认为掌握了柏林六家大银行就意味着掌握了最重要的大工业领域并将大大有利于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初期政策的实施。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无疑仍需要废除银行的独立力量,但这样做与其说是与银行在金融资本范围内的统治地位不关,不如说是与它们作为银行资本的性质有关。除某些例外(日本的经济就是最突出的例外),资本主义体系范围内的银行的力量并不主要是它们参与和控制工业(即使这种参与确实存在)的结果。这种力量是由它们的(和其它的)银行资本在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所发挥的结构性力量导致的,从而决定着影响整个经济的利率和汇率。这也是由各私人银行为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信贷活动而具备的斟酌决定权所导致的,但这种信贷是银行资本而不是与工业连在一起的金融资本。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银行体系成了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贷款的主要来源,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地位虽使这些贷款具有很大影响力,但却并不构成金融资本。                  (LH)

参考书目

① 汤姆·博托莫尔:为希法亭《金融资本》所写的“译序”,1981年英文版。 ② 尼古拉·布哈林:《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1917),1972年英文版。 ③ 杰里·科克莱:《金融资本》,1982年英文版。 ④ 罗伯特·费奇和玛丽·奥本海姆:《谁在主宰公司》,1970年英文版。 ⑤ 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1981年英文版。 ⑥ 大卫·科茨:《美国银行对大公司的控制》,1978年英文版。 ⑦ 弗·伊·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1964年英文版。 ⑧ 罗莎·卢森堡和尼·布哈林:《帝国主义和资本积累》,1972年英文版。 ⑨ 理查德·明斯:《养老基金和英国资本主义》,1980年英文版。 ⑩ 保·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1942年英文版。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F金融资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