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标题党的鼻祖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觉得既浪漫又唯美,兴致勃勃的翻开书后大失所望,逼着自己看了几页后因为搞不清绕口的名字和奇怪的情节而果断的合上了书。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那么谢谢你让我不是一个人。可是我之所以有这个机会分享这篇文章,是因为身边推荐它的人依旧很多,说它好的人把它夸的天花乱坠,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很容易为大家所接受,于是我逼着自己再次拾起这本书,结果显而易见:我被深深的吸引和震撼了。
在我看来文章直入正题的信号是来自克兰徳太太的一个请求,她想知道丈夫为什么抛下自己和孩子跟外面的女人跑了,她想挽回丈夫。所以他请作家帮他找到克兰徳并传达她的委屈和期待。
因为作者在之前的一次宴会上见过克兰徳夫妇,所以他很自然的被选中了,他原本对克兰徳的印象就不好,按克兰徳太太给的地址他来到巴黎设想着找到他时他在舒适的旅店左拥右抱,没想到他却穷困潦倒地形容枯槁连饭都吃不起。
作家对眼前这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男人非常生气,质问他凭什么认为自己有画画的才能。克兰徳的一句话让我非常佩服,他说: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很多人从一出生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无形中也是一种束缚,这些人只能做对的决定,走对的路,都来不及去想什么才是自己愿意的,热爱的。
不出意外的克兰徳生硬的拒绝了克兰徳太太的挽留,果断而坚决的选择了画画。弄清原委后作家把实情告诉了克兰徳太太。
她却始终无法相信丈夫放着收入稳定的股票交易所经理人不干,去荒缪的追求理想,干像画画这样不正经的事情,她依旧执拗的认为画画只是丈夫抛妻弃子的幌子。她甚至愿意原谅变心的丈夫也不愿原谅因为梦想而抛下自己的丈夫。
五年后作家到巴黎小住,又见证了克兰徳的一段经历,一位天资普通将克兰徳奉为大神的画家一直无条件的给予克兰徳帮助,甚至在他病重的时候让出自己的妻子照顾他。
妻子一向讨厌克兰徳,因为照顾克兰徳的事情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在画家的百般请求下,妻子终于松口了,没想到克兰徳痊愈后,画家的妻子提出要跟着克兰徳离开,并表示她深深的爱上了克兰徳。
克兰徳不否认也不接受画家妻子的存在,女人对他来说好像只是满足欲望的工具,用完后就可以安全抛到脑后,最后画家妻子喝下酸液自杀了,死前她也没有责怪克兰徳一句。
画家失去了爱人、自尊和对生活的热情,回到家乡疗伤了,走之前他发现了一副克兰徳给自己妻子画的人体像,对其艺术价值赞不绝口,克兰徳直接送给画家了。克兰徳对任何东西好像都是这种态度,不上心,不在意,不计较,甚至是觉得跟自己毫无关联。
事情告一段落后作家见到克兰徳时,克兰徳对于那场悲剧没有一丝愧疚的情绪,作家再跟他唇枪舌战一番后以失败告终,其实克兰徳赢在了起点上,从始至终他都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自然也不会愤怒,自然也不会败。
克兰徳主动跟作家说了很多心里话还提出展示自己的画作,作家对他的画画水平十分震惊,认为都是神作,再次之后一周,克兰徳离开巴黎去了马赛。
他走后,作者对于克兰徳陷入了新的思考,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他工作得比其他艺术家也更艰苦。大多数人认为会把生活装点得更加优雅、美丽的那些东西,思特里克兰德是不屑一顾的。对于名和利他都无动于衷。
我们大多数人受不住各种引诱,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一些让步,却无法赞扬克兰德抵拒得住这些诱惑,因为对他说来,这种诱惑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脑子里从来没有想到要做任何妥协、让步。
他住在巴黎,比住在沙漠里的隐士生活还要孤独。对于别的人他没有任何要求,只求人家别打扰他。他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仅甘愿牺牲自己——这一点很多人还是能做到的,而且就是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这一点能做到的人却不多。
作家发现虽然克兰德是个惹人嫌的人,可是对于克兰徳的讨厌只是他单方面苦苦维系的事情,而且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克兰徳消失后作家由于偶然的机缘到了塔希提,克兰德经过多年浪迹最后流落到的地方正是塔希提,也正是在这里他创作出使他永远名垂画史的画幅。
作家来到塔希提就恢复了对克兰徳的兴趣同时也获悉了克兰徳的结局。克兰徳和一个土著人结婚了,过了三年幸福的生活,妻子不会管束他,他可以把所有时间用来创作。其他的问题,全部都是妻子帮他打理。
后来克兰徳得了麻风病,他想一个人到山里居住,妻子却死活都不离开他,在人生的最后两三年,也是她创作的巅峰,他在房间四壁画上原始的震骇的画作,给他致病的医生无意中见过一次,被振得直呼他是天才。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在克兰徳死前,他让妻子把那间房子烧的一干二净。
作家回到巴黎,看到克兰徳的太太正在给其他人讲解自己托人弄到的克兰徳的原作,这样一个对克兰徳画画梦想最反对的人却在他死后评价褒奖着他的画作,确实是讽刺至极。
这个作品的大致脉络就是这样,我在叹服冷血无情的“好处”的同时,也在质疑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似乎没有喘息的可能,他甚至连恃才傲物都不是,一切目光和偏见在他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
可是他终究只是个文学人物,把追求精神表现到了极致而已,我们真正要参考的是他身上那股不惧世俗,勇敢追求理想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