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公益短片至日本文化
近日日本发生的事情很多啊,这次就借山本宽在2012年为日本东北大地震做的公益短片《Blossom》,来谈谈对于日本文化的一些理解。
事前声明,本人就是个高中生,以下基本都是不太成熟的见解,倘若有不足希望可以多多谅解!

导演山本宽这个人,人称宽叔,或者阿宽,典型的日本右翼,最早是给京都动画,也就是京阿尼干活的。这个人我就不过多评价了,大家懂得都懂,不懂就自行百度吧。


首先呢,我们来谈谈《Blossom》这部动画短片。


灾难临头,人类也许是渺小的,但只要心中有希望,便定会迎来花开之日。山本宽在公益广告《Blossom》中,讲述了一个天使为人类祈祷,人类重建家园的故事。影片虽短,但却使人心中充满温暖与希望。

以简约打动人心
整部影片都是一种简约的风格,而正是这种简约,打动着观众的内心。在影片刚开始,黑底白字表达了影片的制作原因:纪念日本东北大震灾和海啸的遇难者们。正是这种简约的风格,体现了对于逝者的尊重与怀念,也为影片奠定了肃穆的基调。影片中的声音运用也是简约的。整部影片中,除了雨声、音乐声与孩子的笑声,并未采用其他声音,让影片在音乐中自然流淌,感染着观众。影片采用了简洁的作画,但正是这种并不华丽的画风,使观众可以把目光放到更多地方,从而温暖观众的内心。

真实与幻想交织
影片中主要出现的人物便是老人与小女孩。老人在灾难后始终在因海啸而贫瘠的土地里劳作,他象征的是那些为了灾后重建工作做出贡献的人们。影片经常对他的锄头以特写镜头展现,每一次用锄头垦地,伴随着背景音乐,都给观众带来生的希望,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鼓舞着人们为了未来而奋斗。小女孩化作的天使在见到老人的努力后,爬上象征生的希望的树的顶端,向神明祈祷,她象征的便是人们内心的希望。所有天使都是女孩,这也是因为少女象征的善良,能够体现人们内心的关爱,表达了对于灾区人民的关怀。老人与少女,真实与幻想在人世间交织,为受灾者带去了勇气与感动。

无言中的感染力
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即使是画面中有人物说话,导演也并未将其播出。但正是在这无言中,影片的感染力得以体现。“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通过去除台词的方式,让不同的观众对于影片的情节有了不同的思考,使观众对影片的看法充满发散性。影片并未采用建造高楼、恢复城市的画面,反而是播种垦荒,一股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全片的色调以暖色调为主,配合舒缓的音乐,温暖了观众的内心。在影片最后,老人种下的油菜花尽情绽放着,而油菜花的花语正是加油鼓励,大片大片的金黄中,孩童的嬉笑声、漫天飞舞的天使、老人终于舒展的眉头,影片为受灾者的加油鼓励也伴随油菜花肆意绽放。
《Blossom》作为公益广告,画风纯朴,主题鲜明。把悼念亡者、安抚民心、宣传教育、凝聚力量这些重点在短短几分钟内都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部不错的赈灾宣传动画。

但是,问题来了:这部动画短片表达的真的只有悼念亡者与安抚民心吗?
也许你只看到了动画中美好的部分,但是我认为,山本宽想表达的并不只是这些。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片中的老人象征的,是在大地上辛勤劳动的劳动者,而他的眉头始终都是紧锁着的。毕竟一个人,想要救活整片大地,可想而知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天使们则自始至终都采取旁观者的态度。不过,天使们还是为老人做了一件事的,那便是祈祷。

而最终,也正是天使们的祈祷打动了上天,让老天爷决定帮助人类,让大地春暖花开。
众所周知,日本这个国家正片国土都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因此,日本的六百多座火山就犹如悬在日本人头上的剑,随时都有可能掉落。就像最近的樱岛火山喷发一般,富士山作为一座活火山,基本上每三百年就会喷发一次,而上一次喷发距今已有差不多三百六十年之久。

而在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在做的是什么呢?没错,他们在做的便是测算:万一富士山喷发,对于大阪和东京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毕竟大阪和东京作为日本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只要它们还在,日本就依然有可能继续发展。因此,日本人对于大自然的恐惧可以说是民族性的。就是因为这民族性的对自然的恐惧,日本年轻人许多都采取了躺平的态度。毕竟不管今天活的如何,但凡明天老天爷不高兴了,我的一切就都有可能无影无踪。在这种想法和社会环境的驱使下,平成废物便逐渐诞生。
也许阿宽制作这部短片表达的是加油鼓劲和怀念逝者,但同时也间接表现出了日本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在自然面前,人类始终是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