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纪事(七十)---诏书不名
中原又换新主人了,城头频换大王旗。现在登上主角位置的都是钱王下一辈的朱友贞、李存勖了。钱王仍然遵循之前的原则,奉中原为正朔。
李存勖让人昭告天下,业已改朝换代,各路诸侯纷纷上表效忠。后梁灭亡了,李存勖虽是沙陀人但是以李唐宗室自居,淮南杨吴自然不买他的帐。虽然惧怕李存勖南下攻打淮南,但是面子还是要做足的。拒绝接受后唐朝廷的诏令,用敌国的口气,写上“大唐皇帝致书于吴国主”,吴国人再回信写上“大吴主上大唐皇帝”。
这一幕和当年日本圣德太子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几乎如出一辙。
李亚子自然是志在一统华夏,早就看西川蜀国和淮南吴国不顺眼,于是就制定了先攻川蜀,再沿江南下江淮的策略。
对于忤逆的要报以老拳,对于恭顺的藩镇自然以礼相待。对于吴越,就派遣通事舍人吴韬前来,赏赐钱王名马、玉带和香药等,一如朱温旧例。而且之前朱友贞曾经给钱王诏敕不名的殊荣,李存勖也照例发放。

那什么是诏敕不名呢,皇帝下诏给臣子,一般抬头需写上臣子的官职和姓名。在古代平常称呼对方都是称呼表字,例如苏轼别人称为苏子瞻,叫名字一般是父母师长以及君主。当下钱王得到的荣誉就是诏书上不会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是以吴越国王为称呼。
其实古代还有类似诏敕不名的殊荣,常规来说是三项,分别是: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趋就是小跑,一般上朝觐见皇帝,大臣们都要一溜小跑,表示对于圣上的尊重,入朝不趋,那就大可慢悠悠地踱步过去。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但是剑履上殿的话就是得到可以穿着鞋子,带着佩剑(一般也不是战场上厮杀的武器,用的大多是仪刀)去见皇帝。赞拜不名,和诏敕不名其实系出同源,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
第一个有这几项殊荣的就是汉初名相萧何,《史记·萧相国世家》:“於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同光二年(924)二月,李存勖在洛阳南郊祭天,大赦天下。七月,西川王衍称帝,八月,钱王遣使入贡。这一看高下立判。
李存勖仿照后梁例,加封钱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尚书令、吴越国王,钱元瓘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充两浙节度使观察留后。
对钱王的封赏实在让朝中大臣眼红不已,之后的封赏果然就闹出不小的风波,具体是什么,请看下期---金印玉册。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卷二十七·庄宗纪一)
《资治通鉴》(后唐纪一)(后唐纪二)
《吴越备史》(卷二)
《史记·萧相国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