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知道你取舍了什么,但直接夸你“有勇气”的人,一定要远离他
文章的标题格式借鉴了郭德纲的“远离他”,原话语本来的内容是,如果有人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但直接劝你要大度,这种人一定要远离他。
郭德纲作为一名相声演员,平时负担了“搞笑”的任务,当本人真的认真起来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话语总要掺杂一定的惯性思维,认为这句话会有那么一丢丢的搞笑。但首先,郭德纲先生经历的诸多困难,是元年左右北漂众生的一个代表,他所经历的诸多磨难也好,困苦也好,至于常人也是难以承受之苦,面对许多匪夷所思之困时,难免会对一些事物有所纠结,在取舍方面会有自己独到考量。有纠结,无可厚非,但能不能马上给出选择,人们也要给予当事人足够的尊重。
而在这种时候,不由分说迫不及待直接给出“你要大度”的人,显然并不尊重当事人,不关心他的内心思考,不计较不同取舍的得失可能。单单凭借一个“你要积极”去要求当事人,去胁迫当事人。这就是郭老师原话本来要表达的意思,至于有没有那样的绝对?即但凡提出这种积极口号的人都要远离?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而同样,本文的标题一样借着这种形式表达,也是有着同样的语境。即稍显有些夸张?但与民众总体的思维模式有一些冲突的时候,这种表达就变得特别常见了。
我们都知道,在面对困难面前,所有人的想法都会存在不同。有全然不顾一切,舍身直接行动的那一种人,也有在全面考量诸多可能结果后再奋不顾身投入的人,有将风险认知后选择放弃或者逃避的人,有趋利避害考量而直接逃跑的人,也有扔骰子直接决定去留的人。而至于每个个体来说,做决定的关键因素五花八门,可以天马行空,也可以富有理性。但大多数人都存在一个明辨是非之后做取舍的过程。一旦做了取舍,即是完成了选择,舍弃掉的部分自然一去不复回,这一部分没了,就是没了。如果因为舍弃掉的部分在之后事情发展中占据了决定导向,最终苦吞失败,这种选择在事后来看就应当吸取教训:到底最重要的东西,自己为何舍弃了?!如何又能保证之后这样的错误倾向不再发生?
既然世间万物选择前存在取舍,即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于是有了风险。并且风险无处不在。在取舍的同时,就伴有风险。所以风险与胜败是永远伴随的。在直面风险的同时做决定,本身也是承担风险,需要承担责任。与此同时,做决定的当事人同时获得与责任轻重程度相符合的成就感,在这当中掌握到某种自由的感受。若是不喜欢抗责任,即想要得到方便快捷的结果,又不想承担风险,那就只能受命于他人了。
我们都说人如果学历高,见过世面终是不一样的。我们既可以像TOP GEAR里面讲解八十年代买沃尔沃车的人和买宝马M3的人中间差别出了学历一样鲜明对比的讲这个问题,以ABC柱的强度直接反馈到“怕死”来直白的讲明白这个问题一样,告诉我的观众们,在“不可知”的世界面前,人类有了解不完的知识,但获取知识的能力总离不开尝试与实验,甚至需要归纳总结。这其中包含了认知、猜测、验证等多重环节,知识本身也并非如真金白银一般雷打不动,在人类认知不断丰富的同时被精细化,准确化。这个时候有人会认为本文的内容已经过于晦涩了,那么我认为有必要极端表达一下这个观点。如果你简单的以数量堆叠来理解数字,1+1=2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却总有人要去验证这个道理,在验证的过程中,证明的人会得出其他一些理论来,这一部分的内容,会像是比1+1=2更加的贴近世界本原的内容,那才是至臻真理!或许你认为勾三股四玄五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但到了高中又学到了,其实他们彼此间还是能满足一个更加本原的公式去代入,不仅是平方和相等而已。在知道“学无止境”之后,世界才是不可知的,知识本身也绝不可能是生产力,因为它在变!真正有生产力的东西,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回到话题中来,有见识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会想的比“没想法”的人想得多(听起来这句话实际上是废话,但在现实中非常的普遍)。因为见识的丰富,风险的清晰度会比许多人要高很多,那么为什么面对风险的同时,有见识的人也并非全部选择逃避?这中间要说明白的话,即要提出沉默成本,又要讲明做事的目标确立,在一定范围目标前提下,有一些决定看上去也确实,屡试不爽,几乎毫无风险。但是原理要回归到晦涩难懂的层面去解释才是合理合法的。那就是人类虽然面对的是不可知的世界,但总能将问题细分细化之后,将一些老面孔老朋友认出来,也就是在将问题细分细化之后,已知的道理总会帮到人类去解决也好,认清也好,将不可知化为部分可知,逐渐丰富认知后,不可知变为可知。这样的一个过程才是科学研发也好,理论认知也好的一个基本逻辑过程。而不是搜索一下,直接出答案,然后这个答案就成为了真理,永世不会被挑战。
那些内心存在纠结取舍的人,虽然表面上做了与“无脑决定直接干”相似的事情,但内容却完全不一样。他们可以凭借已知去战胜未知,他们也可以是不计后果的宽宏伟量,他们可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也可以是权衡后低头踏实肯干的中坚。有没有困难面前衡量风险的过程,会让他们与单凭勇气面对的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回归到标题,那些动不动就以勇气去归纳总结“不可知面前做过取舍的人”,最终还是要帮你把抉择、取舍、责任、义务甚至是信仰一通抹杀,仅仅以“勇气”去唬过去,这本身就相当的不负责任。一名酒驾人员明知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会有怎样的结果,却仍旧肆意而为同样也少不掉勇气。但与取舍权衡风险,在未知灾难前挺身而出之人有着绝对的不同。但总会有人说,他们都很有勇气,是勇气推动着他们前进。然而事实真的是由“勇气”去决定的嘛?
在困难前,夸决定之人有勇气。在传统观念里无可厚非,你要说他没有勇气去帮助,也确实不对。但勇气绝对不是决定因素,勇气倒是可以归类为能量、资本一类的东西。但这种东西仅仅是标量,没有方向,容易被恶人利用,成为混淆视听的手段,祸害人类。
我们效仿郭德纲“要大度”一样,将标题极端化表达一下。当你权衡利弊也好,承担了风险与责任,原本看似有些纠结却终于认定目标后,这时如果有人在一旁夸你胆子大,那他极有可能也附带了骂你!毕竟你的取舍权衡甚至是目标确立的过程,他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