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创作圣经 | 想写小说的进来看~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故事创作圣经——《故事》

适用人群:
想写故事的人,如剧本、小说。希望通过阅读习得写故事的技巧。
简介:
什么是故事?
我打电话给亨利,说:请给我洛丽塔的电话。对方答:稍等。
这是事件。
对方说:什么?你竟然还敢要洛丽塔的电话?然后砰一声挂断。
这是故事。
罗伯特·麦基说,故事是人物期望与现实反应之间裂开的鸿沟,鸿沟激发人更深层的欲望,与各种对抗力量抗衡,结果是更大的鸿沟,波浪式前进,直到故事的高潮。
我看《大侦探皮卡丘》时好玩,做记录,平均十到十五分钟一个转折,25分钟处进入第一幕高潮,故事朝着不可逆转的新方向发展,结束前10分钟达到高潮,然后收尾。
这是成熟的好莱坞工业电影模式,也是我们看过的美国英雄电影的套路。
作者正是这套模式的领路人。用本书的宣传语来说——其培训过的学员,有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170人获艾美奖,3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
用我切身感受来说——关注的UP主,只要是文娱产业下,从事文字相关工作,书架上都有一本《故事》,区别是版本不同。
读法:
这是一本500页的教材,作者从故事要素、设计原理、创作经验等方面,一个概念一个概念讲起,概念抽象费脑,阅读相当枯燥。
我建议先找讲解视频(B站就有),了解书本结构。然后结合自己的创作问题,点对点到书里找答案。像使用旅游指南一样随性游览。等全书读得七七八八了,再快速回顾一遍。
用法:
很多学者写书有个特点,喜欢一个元素一个元素讲,最后连成理论,这是典型的结构性思维,即把问题不断拆分、细化,解决每个小问题,那么大问题也就解决了。
本书也是这样,故事要素包含结构、背景、类型、人物......,结构又分为节拍、场景、系列、慕......
小到教材,大到大学学科分类,都是这个思路。但它有个弊病——太机械。
写作这种感性主导的事情,一上来定幕,安排序列,划分场景,数节拍,创作热情会被机械的叠加消耗殆尽,最后认定,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
其实换个方式就好,先凭着感觉走,完成一篇小说,然后用书里的理论分析自己的作品,总结经验投入新的创作。
在反复练习中,把理论内化为创作直觉。
局限:
《故事》理论是非常成熟的模式,已经畅销30年,但不是唯一。
很多电影、文学作品也在尝试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我想说的是,习得本书的技巧能让你更会写故事,但不是说,写故事只能这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