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人在Clubhouse上聊天,他们在聊什么?

本文为「极客电影」与「不二群」合作原创撰稿 电子羊 / 复制人写手 / 树羊 有所贡献
「不二群」汇集行业精英,分享电影新知
“Clubhouse现在虽火,但我们等到正月十五后再看看?”
这是春节前“不二群”里一个群友的提议。
正月十五刚过,让我们打开“时间胶囊”,一起回头再来看看这个产品。
诞生于硅谷的语音社交APP Clubhouse,年前以“席卷之势”在国内互联网圈里刮起一阵狂潮;
即使是“邀请制”,即使邀请码在网上被炒到300块钱人民币一个,不少对互联网新产品敏感的电影人也成了它的早期用户。
不论“不二群”还是“极客电影行业讨论群”里,大家曾频频扔出截图,分享自己在Clubhouse里的“神奇”经历。

据外媒报道,一款与Clubhouse同名的应用在中国的APP Store里被下载了16万次。(截至目前,Clubhouse并未在中国正式上市)
年后我们观察到,这个在国内火了三周的产品没能逃过“正月十五魔咒”,“气焰”基本已经熄灭。

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Clubhouse的产品模式到底靠不靠谱?会不会在国内“水土不服”?它究竟有没有能力颠覆现有大平台成为新的“社交独角兽”?
或许答案只能等国内主流互联网公司把它“搬运”过来,做完一轮推广,才能揭晓了。
而今天我们想分享给大家的,是过去几周里我们“潜伏”在Clubhouse、以第一人称视角观察和收集到的“电影人对这个产品的使用情况”。
受限于观察周期,我们不想做什么决定性的结论;
而是想在发现新现象后、及时做出阶段性观察小结,在互联网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电影人和影视行业的有趣特性,为大家提供某个侧面的参考。
好啦,“免责声明”做完,我们上干货!
过去几周,我们发现Clubhouse上的电影群组,在人群聚拢方式和讨论内容上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它们之间有重叠交错,但在过渡趋势上还是非常明显的。

猎奇八卦期
“八卦”是人类永恒的天性,不难想到“影视八卦”会成为电影群组在Clubhouse上的“敲门砖”;
这与互联网与金融群组中,主要从“产品讨论”和“创业投资风口猜测”切入形成鲜明区别。

热衷互联网的年轻影视工作者们,开始时先建了一些聊八卦的房间;
他们自爆大尺度行业八卦,分享自己与明星大腕儿在一起工作时的细节,免不了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然,这些信息的真伪无从考证,有很多人为了听第一手八卦加入群组。

Clubhouse房间人数上限是5000人,而影视八卦这样的话题能吸引到最大数量的参与者,房间人数一直爆满。
这样的盛况,也只有在埃隆·马斯克和扎克伯格来到Clubhouse时才出现过。
虽然人数越来越多,但这些八卦群组的成员还是以行业人士、影视学科在海外的学生为主,纯粉丝或影迷目测不占主流。
Clubhouse的产品机制是“实时交流,听后即焚”,聊天语音没有记录,而聊过的事情就留在了那个时间段,无法回溯,也无从考证,这使得房间里的爆料愈发劲爆。
这些5000人房间里的传闻,不知又传给了多少人;
有些Clubhouse里结合当下热点的影视八卦,不久后竟然还上了热搜——聊完就没的互动方式,竟然爆发出了强大的传播力;但如果假消息经过如此传播,也会具有强大的破坏性。

渐渐的,“自发爆料”的游戏规则演变成“定向提问”。
有发言者跳出来问:我想知道XXX的XXX事是不是真的?有没有人可以证实?
虽然房间主持人多次提醒不要提问,讨论仅限于自主爆料,但还是无法抑制大家旺盛的好奇心和“提问欲”。

知识分享期
“定向提问”的方式激发了电影群组里下一阶段的玩法——“主题信息分享”。
很多对影视拍摄制作各个环节感兴趣的人,开始分散到不同电影主题的房间里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和经验:
有姜思达、⻩璐等演员发起的表演讨论房间;

有编剧们讨论电影商业和艺术性平衡的房间,其中有人提问说,自己对电影感兴趣、想做编剧写剧本,应该关注什么类型或题材的故事;

有想成为电影制片人的学生向职业制片人提问的房间;
还有春节档电影预测的房间——光是我们就发现好几个与春节档有关的从业者在Clubhouse里分享影片定位和营销宣发话题;

更有海外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自组织的群组,他们面临回国就业的未知、以及担心国内不具备像好莱坞那样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所以自己借助Clubhouse结成组织,展开主题谈论。

这种主题式交流更多的是知识分享,跟八卦房间里扁平、大家争相发言的状况不同;
群组里会有几名中心的发言者,推动聊天话题的发展。
这一阶段,讨论很多,结论甚少,核心发言人不常给出解答,更多是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一些从业感悟;
一个话题容易引发另一个话题,而上个话题就此搁置,说不准什么时候才会被再次提及,在不断引入新发言者的同时,主题容易游离。
可能是因为这种讨论已经拥有了“主题沙龙”或“主题分享”的雏形,但“用户自组织”的非专业运营方式无法让知识讨论高效地进展下去。
也有反例。
这段时期Clubhouse可能启动了推广,除硅谷大佬之外,好莱坞电影大佬也惊喜“空降”——比如著名恐怖片制片公司Blumhouse的创始人Jason Blum,这位称得上反常规的另类电影人,他来到Clubhouse的房间里分享自己靠小成本惊悚片四两拨千斤的经历。

这个房间是马斯克和扎克伯格都做客过的地方,Jason聊了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对流媒体发展的判断,以及对视频平台唯数据论的批驳。
Jason Blum所在的房间,普通听众没有举手提问的机会,主持人与嘉宾聊的都是预置的问题,更像是把常规的访谈节目搬到了这里。
因为谈话的运营足够“专业”,节奏全在掌控之中,这里有效信息的输出要明显高于其它房间的自发式交流。

文化生态期
Clubhouse在国内最火的时段,就在春节前那一周。
过年气氛本就欢快,再加上有这么个好玩的新玩意儿出现,国内年轻人玩闹的想象力也很容易被激发。
春节前就已经出现了名为“春晚”的房间, 很多用户模仿名人声音,一时间房间里热闹非凡。

IP魅力也在这个契机下生发:
不少用户以影视甚至综艺元素命名房间,把自己的头像换成了影视⻆色,在讨论中以⻆色的口吻和语气认真“表演”影视故事中的桥段。
有天夜里,我进了一个名叫“大清KTV”的房间,主持人有“陈道明版康熙”、“华妃”、“如 懿”,用户模仿的声音和⻆色本尊也十分相似。

台下参与讨论者按序“现场”,“康熙”听过几句后觉得好就把ta留在台上、觉得不好就闭⻨踢走,这过程中有很多引人爆笑的场面。
还有一个专⻔用声音再现《我爱我家》的房间,各⻆色皆有对应,按照原作剧本“演出“,每天一集。

我听说还有以皮卡丘命名的房间,其中的聊天参与者只能用“pikapika”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任何正常说话的人都会被踢出去。
用户们喜爱的IP和“非主流”亚文化,都开始在Clubhouse里找到所属的“文化生态圈”。
这些房间里每天都有固定活动,置身其中的“粉丝”都能找到文化认同感,而且很杀时间。
作为电影爱好者,我发现Clubhouse上这时出现了一些相对小众的电影讨论群,其中的人关注电影的艺术属性远远大于商业属性,他们中有从业者、也有从事各种职业的影迷。

讨论类型片,让他们寻找到精神层面相契合的伙伴(但也不排除是一种装x方式);
这里讨论的内容很新、观点也很新鲜,对关注的人来说,足不出户就能进行比较深度的讨论,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福利了。
此时的Clubhouse影视房间开始显现出“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态意味。
这时我发现,原来这个产品的魅力,在于偏兴趣化的“社交轻讨论”;
如果真要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推广开,严肃地“传授知识”,可能并不是这个生态最自然和舒服的用法。

如今Clubhouse已经不能通过国内手机号注册,关于它的“传说”也戛然而止。
但它在全球范围里的注册量还在上升,2月24日Clubhouse在全球范围的下载量达到1000万次;光是2月上旬,它在日本的下载量就超过了44万次。

根据Sensor Tower数据,到3月,该应用程序的下载量有望达到1100万次。
相信有不少国内互联网人春节假期都没休息好,很快国内的Clubhouse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有句老话,“艺术工作者要倾听人民的声音”—— 像Clubhouse这样高度生态化的文化社区,而且里面实实在在的都是“声音”,影视工作者值得花点时间倾听了解。
写在最后
Clubhouse的“听后即焚”模式,使得对它的观察很难全面。
如果你听到了文中没有涉及的有趣分享,有不同的感悟,还请多多留言,我们保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