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火器志:安普洛梅特发射器

在巴巴罗萨行动发起后,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苏军的技术装备遭受了重大损失,苏军在匆忙中设计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简易反坦克武器,其中之一便是安普洛梅特发射器。

“安普洛梅特”一词的意思是“安瓿”或“密封玻璃胶囊”,整套发射器的结构非常简单,其主体是一根无膛线的125mm钢管,管壁厚度约2mm,在发射管后部有一块分隔板,用以保护脆弱的安瓿瓶。安普洛梅特的发射机构原理类似于栓动步枪的枪机,扳机则与马克西姆机枪的扳机类似。射手可以通过一套拥有五个分划的简易瞄准具进行瞄准。在使用时,操作者需要将一发改装过的12号狩猎用霰弹推进后膛,将装有燃烧物的安瓿瓶从膛口装入,扣动扳机后,安瓿瓶便能飞向最远250米外的目标。

作为全系统核心的安瓿瓶主要有两种装药——KS或BGS混合物,装药和安瓿瓶分开运输,在战前手动灌装。KS混合物由发明者N. V. Koshkin命名,其主要成分是汽油或煤油,添加了作为增稠剂的环烷酸铝盐,还有白磷和硫等。一线工人给它起了诸如“陈年干邑”或“死亡鸡尾酒”之类的名字。另一种BGS混合物由K.M.Saldadze发明,与KS混合物的不同在于它的主要燃剂是苯,而不是汽油或煤油。相比KS混合物,BGS混合物虽然燃烧温度更低,但它在燃烧过程中会挥发出有毒气体,而且生产成本也更低。

除了这两者外,另有资料声称,苏军曾尝试过采用铝热剂或磷和硫的混合物。一旦命中坦克,安瓿瓶便会破裂,燃烧的内容物便会喷溅在坦克上,烧穿观察口,发动机格栅和乘员舱口,使坦克或乘员失能。安普洛梅特的弹药燃烧时最高温度可以达到800摄氏度,并持续燃烧三分钟。一组熟练的射手每分钟可以射出8发安瓿瓶,足以在敌人阵线上洒下一堵火墙。

1941年和1942年早期生产的安瓿瓶质量较差,容易在运输和发射时破裂,同时,前线部队反馈称,安瓿瓶在命中软质地面,如雪地或沼泽时不容易破碎引火。后来,TAT-8型定时雷管被引入安瓿瓶中,装备了定时雷管的安瓿瓶可以实现空爆功能,得到了前线人员的积极反馈。但由于定时雷管的可靠性不足,最终被简单的导火线所替代。

在使用过程中,安普洛梅特发射组遭受了严重损失,调查认为损失主要源自于该发射器较大的重量(26kg)所导致的低机动性。而且,安普洛梅特发射器本身的简易支架也不允许射手携带武器快速转移。工厂生产版本的支架也仅是一个简单的U型金属柱,而前线甚至有用硬桦木枝制作简易支架的案例。
在1943年初,安普洛梅特就从苏军的反坦克设备中退役了,更有效的反坦克步枪和反坦克手榴弹代替了它的位置。但安普洛梅特在对抗阵地和游击战中仍能发挥较大作用。苏军在巷战中用其攻击德军的掩蔽部,散兵坑和战壕,还用装有传单的安瓿瓶进行宣传战。而游击队员则将其固定在雪橇上,袭击德军辎重,巡逻队和兵营,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游戏中将它放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其合理性,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的确使用了不少安普洛梅特来对抗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