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十二物候】——春分物候解

2023-03-21 16:00 作者:昆多崩姿那  | 我要投稿

春分在古代称为“日中”。今天江南一带的方言之中,还有“日中”口语习惯的留存,多表达的是中午的意思。不管是昼夜等长,还是日到中天,春分之分,从物候的内核来说,本质是阴阳分。惊蛰节气之中蛰伏的阳气出现,在三候之中通达上下,动入天地。因此在春天,阴阳分的内涵,是天地之间动静各自占据了一半。

 

春分的三候分别是: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玄,是黑色;玄鸟,就是黑色的鸟。《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商之人以玄鸟为吉祥。除了传说是因为简狄吞了燕卵而生下祖先契之外,恐怕还暗藏着殷商先民通过燕子往来,观察节气物候的经验。

 

春分的初候,先民们感受到温和不寒的春风吹拂在脸上的同时,看见了燕子出现在了春水涨溢的水田上空。燕子黑白分明的腹背,似乎正昭示着此时天地之间动静两股力量的均衡,万物在平静之中生长,不如夏天那么热闹,一切都恰如其分的宁静而又生机勃勃。

 

玄鸟之至,代表了万物变化的一个标志、一个分寸,从惊蛰开启的阳气主导的变化,到达了阴阳均衡的临界点。这种临界点在万物之中最为鲜明的象征,就是那飞在不高不低之处的燕子。

 

惊蛰三候,鹰化为鸠,正是这个玄鸟至。从冬日所见高飞的鹰,到此刻近处的燕子。其实一个“至”字,就明白告诉后人,先民是完全知道燕子不是鹰变化而成的,而是从南方迁徙而来的。

 

飞往南方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是南北之间有了交流,这一点就是承接惊蛰三候上下同流,阳气变化到了天地上下之间。从上下延展到了南北,是时空的完全的展开,正是春分的内涵,阴阳之气,既势均力敌,也相互交织、摩荡、冲撞。

 

由此,才有了春分的二候,雷乃发声,以及三候,始电,这就是阴阳之气交互的最好证明。因为在古人的理解之中,雷霆雨露,都是阴阳之气所生。但是雷和电不一样,在古人最直接的感官经验之中,耳中所闻是雷声,也就是从声音去感知雷霆;眼中所见是电光,也就是从视觉去辨析闪电。

 

与此同时,古人也敏锐的发现,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只闻雷声,不见电光;而等到雷电交加之时,则已经是从二候走到了三候了。雷电都是阴阳之气发生,至于为什么会有一个阶段有雷无电,古人没有仔细的说明,但表现出来的直接认知,是认为二候的阶段阴阳平衡,阳气不足。只有到了节气的末尾,三候之际阳气已经超出了阴气,阴阳不再持续平衡,多出的阳气,没有相应的阴气抵消,才会形成了电光释放出来。

 

整个春分的三候,都是在天上发生。无论是南方飞来的玄鸟,还是高空的雷电现象,都是惊蛰开启的阳气升腾形成的结果。从上下之于南北,天地之间阳气弥漫,继而有了雷电交加的场景出现。可以说,雷声就是阳气的声音,电光就是阳气的光芒。

 

春分,更是一种天时,是立春之后的很重要的节点。天地换象,进入了一种更为积极有为的变化之中,这一切是从天变地动开始的。人在春分,看见的是主导自身的意志苏醒,开始呼唤着身体的各个部分。随着如雷如鼓的意志的催动,身体各个部分都开始逐渐被贯彻这个意志,听见了号召而开始集结。

 

古人说,雷声如鼓,振奋人心,砥砺志气,正是如此。志气洗礼,让身心凝定一体。所谓有志者,不是目标在外的吸引,而是身心觉醒的如一,心不忽略身的需求,身也不掩盖心的向往,身心各自有分,各有所守,又有交融、又有交互,由此显露在万物之中形态。

 

上变下化,有所闻于心

以一统万,不可失之时


【七十二物候】——春分物候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