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解魔禁(番外篇一):星河下的真理

好吧我承认这就是这学期科学史的期末结课论文(: )~
专业吧专业吧~哈哈哈哈
摘要:本文以近代天文学革命为线索,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其一是历史的线索,主要列举分析了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三位近代天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天文学研究以及其与教会的关系,由此揭示教会对于科学的主要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其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分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矛盾,探寻宗教与科学水火不容的形而上根源。在此基础上,展望宗教与科学二者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天文学革命;科学;宗教;中世纪
在日本轻小说作家镰池和马笔下的轻小说《魔法禁书目录》的世界观中,世界被分为了以学院都市(科学—超能力者)和罗马正教(宗教—魔法师)为首的两个截然对立的阵容,两者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尽管是幻想作品,在笔者看来却充满了精妙的隐喻,譬如“超能力者使用魔法会使得肉体遭到损伤”“魔法与科学试图合作但无法成功”这些设定,细细分析,便可发现其恰是现实中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关系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写照。然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真的如表面看起来的那么水火不容吗?中世纪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而事实上真正完全黑暗的只有5世纪到11世纪的500多年。16世纪,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下,以天文学革命为首的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了它的反击。在此,笔者将以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变迁为例,剖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一、 从哥白尼到伽利略
近代天文学革命的开端,当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球运行论》提出“日心说”(更准确地说是地动说)算起。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球运行论》,共六册,献给罗马教皇保罗三世。为避免冒犯教会,《天球运行论》初版声称,该书只是 提供一种解释行星运动的数学方法;1616年,以亚里士多德派占多数的 教会宣布哥白尼的学说是“荒谬的和完全违背《圣经》”, 《天气运行论》在未改正之前禁止继续发行;教廷在1822年正式裁定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
哥白尼在自然科学史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地动说并非由其初次提出,且其理论本身实际上是非常不完善的。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曾提倡过这一学说,而地动说公认的第一位天文学家则是萨摩斯岛的亚里斯塔克。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亚里斯塔克与后世的伽利略一样被斥责为不敬神,但因古希腊的思想开放性并未遭遇什么实际影响。大约公元130年,托勒密抵制亚里斯塔克的观点恢复了地静说的地位并在后来为天主教会所接收为基督教体系的一部分,统治欧洲思想一千多年。就其理论来讲,哥白尼坚持“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引入了偏心圆与34个本轮来描述他的体系,实际上并不符合实际情形,也使其理论的简洁性和完整性大打折扣,其地位离不开后世开普勒、牛顿与伽利略对其理论系统的完善。
哥白尼的真正贡献在于其思想的颠覆性。德意志古典哲学家康德也曾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形容他“主观为客观立法”的先验理论,而在当时的社会,哥白尼这一学说对于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冲击在于其动摇了《圣经》所确立的人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人似乎都是上帝最重要的造物,上帝为了人类而创造了这个世界。而剥夺了人类居住的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地位,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人类也失去了上帝的青睐,基督教所赋予的人类的重要性与独特性也就不复存在。人们很难想象地球这么一个狭小的宇宙一隅会存在着什么宇宙的目的,以至于宇宙可能压根没有什么目的,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在此已埋下种子。这与基督教“人类是宇宙目的”的教义明显是违背的,难免遭到教会的责难。
近代天文学的第二位重要人物是开普勒,而开普勒是在其导师第谷精确的观察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有趣的是,开普勒之所以接受哥白尼并不甚完善的假设,并非出于理性的科学思考,而是太阳崇拜的结果,他甚至相信太阳是一种具有圣灵的物体。开普勒于1601年第谷去世后接手了他的工作,并与1609年发表了他的前两个定律,即(1)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是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从太阳到行星的矢径在相等时间里扫过相等的面积。同哥白尼的革命一样,开普勒第一定律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并非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源于古希腊人并被经院哲学家们所继承的审美偏见,譬如“圆是完美图形因此天体运行的轨道也必然是圆的”,开普勒是第一个敢于挑战这一偏见的人。第三定律与1619年发表,这三条定律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伽利略的力学奠基人身份或许比他的天文学贡献更加出名,他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望远镜的观察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在1610年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发现金星象月亮一样也有相位变化,证明了金星是在绕太阳转动的。发现了月球的山丘和太阳黑子,在教会看来这证明了上帝的作品也是有瑕疵的。最终,伽利略站上宗教法庭宣称放弃自己的地动说信仰隐退翡冷翠,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说》以及所有有关地动说的书被列为禁书。但伽利略并没有因此真的“隐退”,1632年他出版了《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为哥白尼学说辩护,并因此再次惹怒了教会,迫使其口头抛弃信仰并在监视下度过了悲苦的晚年。
二、科学家与教会
在本论文提及的三位天文学家中,实际上只有伽利略一人在世时惹怒了教会并招致审判。其余二人——哥白尼与开普勒,在世时都不曾与教会发生或正面冲突。
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说》出版于1543年哥白尼逝世前夕且用拉丁文撰写,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弄懂其中的内容,而事实上早在1530年,《天球运行说》便已成书,可以料想哥白尼对自己这一著作可能对基督教体系带来的冲击性是有所预料的,因为害怕教会的惩罚而不敢发表。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铺垫,这一天文学革命的开山之作很可能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事实证明他的策略是有效的,一直到伽利略把事情闹大1616年站上宗教法庭之前,《天球运行论》都不曾真正被禁过。
开普勒的社交手段实在是令人佩服,尽管他也是地动说的支持者,却独得皇帝青睐,信仰新教的他不仅在天主教的偏袒下恢复了教授职务,还因通晓占星术而成为卢多勒夫皇帝以及宫廷贵人们的御用占星术师。
真正和天主教会起冲突的人是布鲁诺和伽利略,也是伽利略使得天主教会注意并开始着手处理天文学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布鲁诺通常被认为是为捍卫真理而死的斗士,但近年来却有学者研究认为布鲁诺之所以被烧死与他对日心说的宣扬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因其借日心说宣扬自己的多神论哲学,证据之一便是在布鲁诺被烧死之时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并未被禁。在之后的两百年间,教会在其能力范围内拒绝将哥白尼的学说作为正统来讲授,但科学的大门已被打开,教会亦不再拥有“黑暗时代”如此有力的权势去阻止人们接受新的思想,终于与1822年承认太阳在行星系的中心地位。
由此可见,尽管科学理论对宗教体系的确有重大的理论冲击,但其在世俗世界产生的影响只要不足以引起教会足够的重视,且科学家本人采取一定策略回避与教会的正面冲突,便不一定会遭遇多么严重的迫害。
三、宗教与科学的内在矛盾
让我们重新审视《魔法禁书目录》中“超能力者使用魔法会使得肉体遭到损伤”这一设定。“超能力者”在动漫的设定中代表着科学的一方(科学开发出的超能力),而魔法则是宗教的产物。一个人不可能既是超能力者又是魔法师而不受伤(信仰动摇),而在现实中,也极少有遵循原教旨的科学家或是哲学家。这一剧情设定实际上也预示着科学与宗教矛盾的不可调和,科学与宗教的精神是相互抵触的。

罗素在其专著《宗教与科学》中指出“神学与科学的冲突,也就是权威与观察的冲突。”笔者深以为然。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一神教在其诞生之初就确定了宇宙以及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旧约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确立世俗生活的种种规范;而对于科学以及科学背后的起源——古希腊哲学精神而言,好奇心才是其最大的推动力,科学教导我们由未知走向已知,勇于怀疑与批判,而非一味接受权威——这恰恰是宗教所要求的。在宗教神学看来,真理是普遍的,永恒不变的;而科学的“真理”,恰如卡尔·波普尔所揭示的那样,仅仅是目前而言对世界的最佳解释。事实上,尽管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并没有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一直到今天,罗马天主教会仍然坚持着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的某些基本真理可以不用启示的帮助,而单靠独立无助的理性得到证明”的观点(罗素《宗教与科学》),但对理性的能力范围有着极大地限制,必须完全从属于信仰。科学与理性往往具有某种一致性,而在历史上也的确如此,科学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一方的进步同时也促进者另一方的发展。
结语
祛魅时代以来,人们逐渐破除了对宗教的盲从,但信仰的缺失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诸如道德败坏等不属于科学领域的价值问题,仍旧是宗教与哲学的领地。而实际上信仰也并没有就此消失,对科学技术、流行文化的盲从取代了原先信仰的地盘,且不具有道德规范力。理性主义由于其内在要求逐渐丧失了对价值领域的控制力,对这一现象的认知,促使叔本华、祁克果、尼采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家等诸多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致力于为人类建立新的信仰大厦,但至今并未产生着实有力的成效。与西方以理性和信仰的对立为核心的文化不同,东方文明的非理性直观思想或许在去中心化日趋流行的现代社会可以为人类的思想提供一种不一样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英]罗素.徐奕春 林国夫 译 宗教与科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2] [英] W·C·丹皮尔.李珩 张今 译 科学史及其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