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进击的北极熊:俄格战争

2022-06-17 18:09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前言

说起来,我与格鲁吉亚颇有些缘分。一是早年学习西餐被推荐入门的就是格鲁吉亚菜,使得我对西餐的印象一直都还蛮好。二则是新冠前夕,本欲前往格鲁吉亚,却在买票当日鬼使神差的被琐事纠缠未果,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去了,还真不知后事如何。
 



但换个角度若从军政层面来说,则我对于格鲁吉亚在内的高加索三国又可谓一脸茫然,因为早年有限的精力都被投入到对邻国美日俄又或者对瑞典瑞士的关注上了。直到2008年的惊天一响,方才使得我对这个堪称是欧亚交界处的“边缘地区”有了新的认识。


有关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的恩怨纠葛以及是非对错,这个实在是需要单独一篇专文来讲,而又因为本文之目地在于探讨2008年俄格双方在军事层面的得失,故而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言。仅简单概括,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的问题,不仅是苏联历史政策留下的后遗症,同时也是地缘政治环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从格鲁吉亚角度来讲,南奥塞梯在政治上不能收回相当于形成了国中之国,而从军事和经济上讲则类似于高加索版的“燕云十六州”,使得格鲁吉亚始终不得不恐惧于来自北边邻居忽的一刀。而从南奥塞梯来说,本来我南奥人和你格鲁吉亚人就是两个民族,凭什么你能独立,我就不能独立?无非大家投靠的老大不一样罢了,那你东星的骆驼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洪兴的浩南呢?两边都有理之余,剩下的就得凭实力说话了。


双方的战略目标企图

欲探讨俄格战争中双方的战略目标和企图,事实上是不能单看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两国的,甚至于除了背后的北约外,还有一个始终活跃在高加索地区的土耳其。


对于北约来说,多年来北约都试图在格鲁吉亚方向获得一个立足点,因为这样将使得北约可以从南部对俄罗斯进行施压。而土耳其虽然乐得看世仇俄罗斯的笑话,但却也十分清楚的明白,一旦北约在高加索站住了脚跟,那就必然引发这两个强权的世纪大战。故而尽管同属北约阵营,土耳其却始终坚持没有在格鲁吉亚方面让美国插手过深。可见这个“国中哈士奇”,也并不见得就完全没有政治智慧。
 



至于俄罗斯,坚决抵制北约东扩是自苏联时代以来就一直秉承的目标。而也正是因为双方利益相互纠缠,使得高加索地区的形势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说2008年的俄格战争是由格鲁吉亚方面打响的第一枪,但客观的说这个局势却是双方共同促成的,或者则可说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这样讲呢?实际上早在2008年3月份,隶属格鲁吉亚的国中国阿布哈兹议会,就向俄罗斯国家杜马审议请求从法律上承认阿布哈兹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建议。


同年3月21日,俄罗斯杜马审议将这一信息提交俄罗斯联邦政府和总统,并探讨和确定了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独立的条件和可能性。其后从4月到6月份,阿布哈兹方面击毁了部分格鲁吉亚的军用飞机(包括1架侦察机和2架无人机)。


7月3日,一群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向南奥塞梯亲格鲁吉亚派的首脑汽车进行射击。无论这背后的真相如何吧,至少这一系列事件使得双方的关系进入了冰点。而也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2008年8月格鲁吉亚的突然发难使得全世界为之震惊,但某种角度上来说却又实在是情理之中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双方为这场战争所做的战前准备和作战序列。


作战序列与战争准备

从开源的资料来看,格鲁吉亚在2006年军费开始激增,且于2008年将现役由3万人陆续扩充至3.7万人,并在理论上可于战争中动员10万人左右的预备队。在兵役制度上,早期的格鲁吉亚主要以义务征兵制为核心,后来则陆续调整为以合同兵制为主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早在2002年左右,格鲁吉亚就申请美国为首的北约为其提供训练大纲和军事指导。其中无论是格军第1、第3步兵旅还是第2摩步旅,都分别在伊拉克配合美军进行过军事行动,有一定的作战经验。不过考虑到伊拉克战争的形势,这些经验主要也仅限于分队层级。
 



当然,客观来说格鲁吉亚采用合同兵制来逐步替代义务征兵制无可厚非,毕竟对于一个经济疲弱的小国来说,想要谋求军事和经济的双向推进,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格军方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高层腐败和中央威权的缺失。要知道,格鲁吉亚在1991年4月9日得以独立,而其后的10余年间不仅国内经常发生革命,同时也和阿布哈兹、南奥塞梯有过多次冲突。在这种环境下,恰又因该国体制而使得各党派间为了利益,彼此相互攻讦,其背后被有心之人渗透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因为此,历来格鲁吉亚就有腐败和军事政变的传统,可以说不仅军方和中央政府相互不信任,且各地军区间也常因政客左右,而使得格鲁吉亚看似有现代的兵役制度,却几同于军阀。也在这个问题上,虽然现在普遍都说萨卡什维利在奥运会期间闪击南奥塞梯出人意料,但实际上究竟此前已被俄罗斯方面掌握了多少情报,实在是令人好奇的。


而从作战序列上来说,格军一共有5个旅(下辖第1、3、4、5步兵旅和第2摩步旅)、1个特战旅(下辖2个特战营和1个侦察连共约500人)、1个独立炮兵旅(下辖4个炮兵营和1个反坦克营)、1个独立坦克营(下辖2个坦克连、1个机步连、1个炮兵连)和其他若干特种保障部队。


仅从纸面上来说,格军的编制中规中矩,具有和同期各中小国家普遍的旅级部队相媲美的数据。以其第1步兵旅为例,该部下编1个轻步兵营、1个山地步兵营、1个别动队营、1个混成坦克营、1个炮兵营、1个侦察连、1个通信连和1个工程连。总计约有2500-3000人,坦克30辆、步战车15辆、装甲运兵车10-20辆、身管炮兵18门、120迫击炮8门、防空炮4门。在坦克型号上,虽然格军多为T55和T72系列,但有赖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帮助,使得部分T72得以升级,具有一定的火控和夜战能力。至于步战车和装甲运兵车方面,格军主要继承了苏联时期留下的遗产BMP1、BMP2以及BTR80系列,可以说是颇为陈旧了。


而除第1步兵旅外,其他各旅的情况也相差不大,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驻扎在戈里(哥里)的格军独立坦克营,该部装备有50辆T72和17辆BMP系列步兵战车,应该说可以算是格军中主要的机动突击力量。
 



除此而外,格军拥有超过300件各型火炮系统,其中自行火炮和火箭炮的数量占总比例的三分之一,外加上格鲁吉亚获得了美国方面的雷达侦测系统,故而将有助于他们采取机动灵活的炮击战术。至于空军方面,格军就乏善可陈了,其飞机基本都是属于苏联时的产物,其最强的米格21和苏25虽然已经在联系以色列进行现代化改造,但要形成充分的战力尚需时间,更何况从数量上来说格鲁吉亚空军也不占优势(还不到30架)。


而也正可能是考虑到一旦战争爆发,格军就将上丧失制空权,为此格鲁吉亚在防空方面倒是做了不少努力,其中除了引进美国等国家的先进防空导弹外,格军在防空系统上也做出了许多调整,以至于战后俄罗斯方面对此都评价颇高。关于这点,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等到后面再进行具体讲述。


至于说到格军的作战设想,格军在战前意图以第1旅全部和第3、第4旅的部分兵力并独立坦克营为主力,从南奥塞梯的茨欣瓦利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彻底解决南奥塞梯的武装力量并随后向北占领该国全境。而在西面的阿布哈兹方向,则以第2、第5、第3旅的部分兵力构成左翼攻击集团向苏呼米方向攻击前进。至于对俄军方面的干涉,格军战前也有所估计,为此他们派出自己最为精锐的特战旅部分兵力在战前就渗透至扎瓦地区,企图凭借设伏与袭击来拖延和迟滞俄军的增援。从中我们亦可知,格军的作战决心即是企图凭借世界目光普遍集中在北京奥运会的同时,以优势兵力快速闪击南奥塞梯,在俄军尚未反应之前就夺取该国全境,然后再向北与俄军对峙并迫使俄国承认既定事实。 




该计划的一个直接问题是,这其实犯了分兵的大忌。要知道,格陆军的总兵力只有3万人不到,根本不足以在两个战场同时开打,更何况阿布哈兹本来历史上就有不弱的武力值(相对格鲁吉亚而言),哪可能是朝夕既定的?至于所谓通过攻击阿布哈兹来分散俄军注意力也纯粹是臆想,因为这本身就明确了俄军参战的必然性,而届时无论俄军主力从阿布哈兹还是罗格斯方向出击,那对分兵后的两路格军来说都是绝对致命的。


具体看来,分兵后的格军用于南奥塞梯方向仅有不足2万人(野战军约1.5万),而该方向仅南奥塞梯自己的武装力量就有3000人。虽然说格军拥有闪击初期的突然性和兵力优势,但问题这种程度的大战格鲁吉亚已经多年未曾进行过了,那区区5倍于敌的兵力是否能如期发挥实在是不好说的。再说了,茨欣瓦利虽然面积不大,但好歹也是首府,这种情况下的巷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僵持,而时间对于格鲁吉亚来说却是最伤不起的。


除此而外的另一个问题也反映了格军方面对总体局势缺乏长远考虑,即拿格军特战旅阻滞俄军南下为例,本来说这一手主要是用于阻滞俄军从罗格斯基隧道进入。那从战略层面来说,更为保险的办法是直接炸毁罗格斯基隧道,而不是用一个数百人的特战旅去进行袭扰,何况投入的还不是该旅的全部兵力。


进一步的,格鲁吉亚方面在对于茨欣瓦利的具体战役部署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格军方认为,格军应分为两个作战梯队,其中第3、第4两个旅作为第一攻击梯队从哥里和卡列利(卡累利)两个方向实施钳形攻势,对茨欣瓦利侧后进行迂回与包围,这样可以使得格军的主要兵力得以迅速推进至茨欣瓦利北面,以阻隔从罗格斯基隧道方向来的俄军。而其第1旅则在炮兵、独立坦克营和空军掩护下,作为第二梯队从容完成对茨欣瓦利的围攻。 




但以萨卡什维利为首的政治领袖则反对军方的这一计划,不知是出于对城镇作战的恐惧,还是萨派认为前出茨欣瓦利以北会使得格军陷入与俄军主力决战的地步。总之,格鲁吉亚的政治首脑要求军方制定直接夺取茨欣瓦利的计划。不过这一点说来也让人迷惑,如果真要避免与俄罗斯作战,那你特战旅前出扎瓦又究竟是为了啥呢?


再一个问题是,计划作为主力的格军第1旅由于此前奉调去伊拉克协助美军,为此当命令刚下来时,这支格军主力的大部分部队正在前往伊拉克的途中。


无论如何吧,总之开战之初的格军计划就可谓错漏百出,其最大的问题即在于对俄军参战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作战准备上也十分粗糙。事实上,早在2008年4月的最后大规模演习中,格军就开始就闪击南奥塞梯进行演练,其原意图是编练6个突击集团以更好适应闪击战模式。不过遗憾的是,格军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就止步于此了,其无论是城镇居民地的争夺还是退却的后卫作战,均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演练。相比来说,格军有限的防空部队倒是根据形势,非常机敏的利用美国提供的技侦设备与各型防空武器进行了临时编组,同时严格控制射击次序,使得格军防空部队具有较强的生存和战斗能力。 




对比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格军的失误,即格军虽然想到了在对南奥塞梯的作战中需要对部队的编组进行改变,但却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的推动,而这一点也直接影响了接下来的格军战斗。

-南奥方面的作战序列与战争准备

作为国中国,南奥方面的现役兵力约为3000人左右,共分为8个营,虽然通过动员可以扩充到1.6万人,但基本属于轻型步兵武装(虽然它仍有百余件坦克装甲车辆和部分炮兵)。南奥军的优点是,由于当时与俄罗斯、格鲁吉亚共同组建了维和部队,故而使得双方彼此知根知底,其次由于当地局势高度紧张,为此部队的警备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而在部署上,南奥军并未将全部主力用于首府茨欣瓦利,而是放在了更靠北部的扎瓦方向,这就使得南奥军只要能撑到俄军到来,那就可以迅即投入到对首都的恢复中(事实上后来也是这么做的)。不过南奥军的弱点也很明显,恰又正因为这种重心后置,且与格鲁吉亚共同维护的原因,使得在茨欣瓦利一线的南奥军情报多有泄露。并且茨欣瓦利终究是首府,且距离格鲁吉亚实在太近(不到80公里),这就使得战争开始后很难及时调整政府的指挥关系。


除此而外,则是俄罗斯驻高加索方面的部队。该部主要为俄军第58集团军、第4空军集团、第51防空兵团一部、第7空降兵师、第247空降强击团、第108伞降团、1个直升机团等部队构成的联合作战力量。仅就第58集团军来说,该部全员约7万人,各型坦克和装甲车辆高达2600余辆,各型火炮300多门。可以说,相对于格鲁吉亚方面是完全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但对俄军方面的不利点在于,由于高加索山脉的阻隔,使得俄军要南下仅能依靠罗格斯基隧道等有限通路,在该地域一旦受袭,那将比阿富汗来得更惨。


也正因为考虑到这个原因,俄罗斯方面很早就对格鲁吉亚的战争有了许多准备,其第58集团军自2004年以来的历次演习都是以该战争为想定,这使得俄军在兵力调动上具有充足的经验。在部署上,俄军大体围绕着南塞奥梯和阿布哈兹形成了两个作战集团,其中南塞方向的俄军作战集团以俄军第58集团军为主,其下辖的第19近卫师135团、503团、141坦克营和第42摩步师部分兵力不仅兵力雄厚,同时也都是历来的功勋部队。而阿布哈兹方向,俄军虽然仅有第58集团军的131摩步旅和第7空降师构成,但机动性却十分强劲。 




有意思的是,按说俄军如此部署,多年来格鲁吉亚方面也应该有所了解,那为何战时还将其有限的军力分派往阿布哈兹方向,实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至于俄军的作战设想,严格上说无论是俄军还是格军方面,很天然的就会视罗格斯基隧道方向为主要争夺目标。因为从地形上来说,罗格斯基隧道犹如燕云十六州,是悬在格军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里只要格军守不住,那随后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俄军的机械化冲击的。相比而言,阿布哈兹方向尽管该国境内地形相对平坦,但终归属于盆地,在弯向格鲁吉亚的泽斯塔波尼方向时,其山势险峻,守军只需少量兵力即能从容完成对格国西疆的防护。与此同时,无论是俄军战前部署的第7空降师,还是后来投入的第76近卫空降师,其卓略的机动性也限制了阿布哈兹方向格军可能的发展。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俄军其实会更倾向于格军分兵前出阿布哈兹方向,因为这样将更利于分散格鲁吉亚方面有限的兵力。
 


作战进程

自2008年7月以来,格南双方就不时发生零星交火,其中后来甚至演变到使用大口径炮兵进行直接射击。在8月7日当天早些时候,双方再次爆发了激烈交火使得事态突然加剧,至下午14时格军开始进入一级戒备状态。经过一系列短促交火和紧急谈判后,格南双方在19时达成了停火协议,但仅仅过去3小时后,格军就忽然对南奥发起了全面进攻。


应当承认的是,萨卡什维利这一手玩的十分漂亮,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南奥当局的判断。但从战略角度来说,由于此前包括格鲁吉亚在内都签订了《奥林匹克休战协议》,这就使得重燃战火的格鲁吉亚在国际外交环境上陷入了孤立。不过有鉴于南奥方面此时正处于晕眩状态,为此格军还是得以用高达6倍以上的兵力成功进行了闪击。


8月7日2326时,格军开始对南奥塞梯实施炮火准备,8日2030时,格军地面部队突入茨欣瓦利(第4旅和独立坦克营)。凌晨4030时-6000时,格军进入茨欣瓦利进行巷战争夺阶段。此时尽管南奥方面准备不足,但格军方面同样缺乏巷战的训练,结果在南奥军的轻型反坦克武装抵抗下,格军并未如愿快速获得对茨欣瓦利的占领。而据事后披露,格军原计划于32小时内完成对茨欣瓦利的征服,所以至少从当前格军角度,倒也算不上失败. 




8日5时许,格军相继夺占了茨欣瓦利附近的6个村庄,并开始对罗格斯基隧道附近进行航空兵打击。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不利的因素是,该阶段内格军相继对由俄-南-格共同构成的维和部队进行了攻击,且轰炸了驻扎在茨欣瓦利的维和部队司令部。而这也就为接下来的俄军反击行动提供了绝佳的理由。


8日早上9时许,俄罗斯宣布对格鲁吉亚进行代号为强制和平的军事行动。0930时,俄空军开始对格鲁吉亚境内的军用机场实施打击,但力度不大。1009时,尽管联合国安理会拒绝了俄罗斯提出的对格鲁吉亚方面进行谴责和使用武力的提议,但俄罗斯仍旧继续加速行动。


当日10时许,格军继续对茨欣瓦利进行强攻,此时双方兵力对比高达12比1。中午1100时,格军基本完成对茨欣瓦利的占领,但与此同时俄军的先头部队也通过罗格斯基隧道顺利进入了南奥塞梯的北部地区。在此之前,据西方观察家报道,俄军很可能在7日上旬就已秘密派出部队通过罗格斯基隧道,并在该地段建立了防御。
 



下午1500时,俄军先遣坦克连进驻塔马拉舍尼附近并对该地域实施了封锁,其后进入的俄军部队则被编为两个营级战术群(随后增至3个)。


至当日傍晚时分,俄军航空兵开始变得积极起来,不仅加强了对格空军基地的轰炸,也开始对格军炮兵进行攻击。8日下午17时,一方面茨欣瓦利的南奥军只剩下个别据点还在抵抗,但同时俄军的第一批先头部队(19师2个营)也开进到茨欣瓦利市的北部边缘。


18时许,俄军第2旅主力抵达,与此同时隶属于俄军总参的“东方”特种营也于此前提前进入城内与格军展开激烈战斗。1900时,格军内务部队开始进行撤退。不过在这之中,格军方面也并非全无抵抗,事实上虽然格军由于准备不足,导致未能及时在茨欣瓦利构筑起坚固的防线。但因为格军装备了较先进的电抗设备,使得格军大面积压制和干扰了俄罗斯方面的电子通讯。而这也造成了俄军没法及时呼叫炮火支援和更好的协调各部队间的运动。 


至8日晚2200时,俄军基本夺回茨欣瓦利,随即更是加快向哥里方向实施追击。在此期间,格军方面尚保有一定次序进行交替撤退,但俄军方面的主力也成功抵达茨欣瓦利。至清晨到9日12时许,俄军第2旅以135团为主力的部队分别在赫塔古罗沃、塔马拉舍尼附近与格军展开激战。13时许,萨卡什维利宣布格鲁吉亚进入战时状态并尝试进行总动员。不过这一举措多少为时已晚,因为也就在当天,俄军已有3个团的兵力进入到南奥塞梯,且其第76空降师的一部也在格军后方空降并成功切断了格军南撤的道路。


与此同时,在阿布哈兹方向,俄哈两军向该地域的格军发出最后通牒,并于1635时向驻守在科多里峡谷的格军发起进攻。当此之时,格鲁吉亚开始陷入两线对敌的不利境地。不过在8月9日这一天,格军虽然战略态势极差,但却也有一些意外收获。那就是在9日下午15时左右,俄军的南奥集团的总指挥赫鲁廖夫中将因为联络不畅,不得已带着少部分官兵突出在前,而这就为零星的格军特种部队提供了机会,最终俄军该分队遭到重创,135团政治副团长阵亡,赫鲁廖夫中将本人也身受重伤。


特别申明的是,本文在写作时参考的主要有俄罗斯军事科学院茨冈诺克上校在2010所著的2008冲突评析》、军事科学院所做的军情解码和美军战略评注的部分文章。在关于赫鲁廖夫中将遇袭的细节上,一共有两种说法。其中第一种说法是,格军通过赫鲁廖夫使用记者卫星电话,从而捕捉到其本人所在,随后更是有预谋的放赫鲁廖夫部冒进深入,最后再以24门达纳自行火炮对其实施了精确打击。而另外一种说法,则虽然也指出格军特种兵通过引导炮火对赫鲁廖夫纵队进行了打击,但赫鲁廖夫本人却是在遇袭后撤的途中遭遇到一队格军步兵,结果被打成了重伤。 


不管相信哪种说法吧,可以说赫鲁廖夫中将的遇袭还是给俄军的胜利带来了一层阴影,然而在总体的战役态势上,格军的处境却更为艰难。唯一聊可欣慰的,是此时由美国运送的格军第1步兵旅约2000人总算成功抵达了格鲁吉亚,而第2旅也还在茨欣瓦利以西的第比季方面进行抵抗。


8月10日凌晨4时,俄军503团越过135团阵地向前实施新一轮突击。清晨6-9时许,阿布哈兹方向的俄阿联军进占格鲁吉亚的祖格季季和谢纳基两地(又译祖格迪迪和塞纳基)。与此同时,俄军中最具战斗力的第42师也终于赶到了南奥塞梯,这支部队最大的不同点是,它几乎全员采用合同兵制,且属于常备部队。而这也预示着俄军最终胜利的到来。
 


当日下午时分,格军勉强组织约3个营的兵力对茨欣瓦利方向的俄军实施反击。但奈何此时俄军不仅兵力上已具有相当的优势,且基本完全掌握制空权,格军的反击行动毫无悬念的失败了,随即格军便开始混乱的大撤退。


11日一早,已经完成侧翼保障任务的俄军全力出动,对撤退的格军实施快速追击,兵锋直指格鲁吉亚的重镇哥里。此时位于哥里的格鲁吉亚总司令部已经奉命开始撤离,但由于行动仓促,导致大量车辆在各条公路上拥挤在一起。值此,格军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有效的统一指挥。 




其后俄格双方在12日仍发生了一些零星的战斗,但随着在该日晚些时候俄军进占哥里,格鲁吉亚最终宣告失败。随后,在法国的调停下,俄罗斯与格鲁吉亚达成了和平协议。


此次俄格战争一共持续了5天,俄军共计阵亡74人、负伤173人,失踪19人,而南奥塞梯方面死亡1492人,失踪数百人。格鲁吉亚方面则阵亡和失踪319人,受伤1700人,另有数千人被俘。单从人数上来说,这一损失尚不算特别高昂,但格军参战各旅的技术装备却几乎都损失殆尽,可以说俄军的胜利毋庸置疑。


总结与评析

有关格军此次的作战得失,这个我们在之前就有提到。即格鲁吉亚在战争之初,其实无论从战略还是战役角度来说,做的都是十分不足的,而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对于俄罗斯参战可能性的判断。你说它不曾考虑过俄军参战可能吧,那它还真就趁着俄罗斯的主要领导人都不在国内时下了手,甚至还提前派出特种部队试图阻滞俄军的南下。但你要说它考虑过了吧,则其不管是战役部署中的分兵,还是策划这么一个大战役,就完全未在编制层面乃至心理层面对部队进行多少准备。这就使得直到在开战后,方才尝试将主力第1旅调回国的诡异现象出现。


不过客观评价格鲁吉亚在俄格战争中的表现,则仍旧需要将其政治首脑萨卡什维利和军方区别开来。因为早在开战之初,格军方就曾建议格军的重点放在两翼,以夺取茨欣瓦利北部地区并向高加索山脉展开防御,而不是由南往北的逐一投入到对一些次要地段的争夺上。等到了开战后,格军在电磁干扰和小分队战术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虽然说这有相当部分的功劳来自于美国等国家的情报支援,但无疑若不是格军小分队敢于作战,那同样是不成立的。


唯一值得诟病的地方是,格军在战前并未就任务进行新的编组,如在攻击茨欣瓦利的战斗中,很明显这就是一场典型的城镇居民地作战,但格军基本采用的还是按旅的本级建制进行战斗,且参战官兵的巷战经验也严重不足。这就使得在茨欣瓦利的最初闪击中,格军遇到同样晕圈的南奥军步兵,竟然未能完成彻底的速胜(虽然公允的说,比他们自己所定的计划时间也还是要提前很多)。但这一点其实又是十分不应该的,因为格军在炮兵和地面防空部队方面就组织得比较好,所以说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更多是对于这种类型的战斗认知不足。就这个问题上,格军方和其政治首脑其实半斤八两。


至于说后者,虽然格鲁吉亚的政治领袖们对于战争的失利有脱不开的关系。但某种角度上,这又算是现代国防系统中常见的流行病,那就是当一个完全不通军事的政治领袖与军方在战略目标上发生冲突时,则究竟应该军事从属于政治,还是政治从属于军事?也像我们之前在1941,柏林还是莫斯科》一文中所提到的,诚然像希特勒那样的政治领袖不能说他没有战略思维,但问题当他的目标与军方发生冲突时,则究竟应该听谁的? 




在某种意义上,所谓军事从属于政治本身也是个伪命题,因为这常常会使得小白们认为,军事和政治是两个不同层级的独立领域。但问题是,如果军事上已经注定无法完成的目标,那又如何能用来支撑政治战略呢? 换又言之,其实我们如果细数历史,比如拿我军的过往来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正是由于比其他国家更懂得政治,方才使得这支军队具有无穷无尽的战斗力吗?


最后,关于俄军的得失方面,这块内容网上多有流传,我就不准备深入了,仅就编制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首先作为后来人来回顾这段历史,使得我多少能沾点上帝视角,而这之中结合最近发生的俄乌战争,其实一个蛮值得探讨的正是俄军近些年被吵得沸沸扬扬的BTG营战术群(Battalion Tactical Group)。


网上近些年来被热炒的BTG概念,其出处大多就被视为源自2008年的这场俄格战争。而BTG设计之初正是基于俄格战争中俄军的大编制使得部队运动显得颇有些臃肿,为此俄军开始由师团制转为旅制。而在2014年的第一次俄乌战争中,由于BTG发挥不俗,一时间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炒作,一度将BTG抬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


但究其根本,所谓BTG并不能算是一个怎么新颖的玩意儿,无论是二战时期德苏各国都曾组织各种战斗群,还是现当代各国普遍的合成营。这一切都说明,在现代火力普遍提升的情况下,各国都尝试在营的基础上进行合成和集中。本质上来说,这就像以前烧菜靠煤炉,而现在普遍采用电磁或燃气,但你总不能说因为用了电磁炉,烧出来的红烧肉它就不是红烧肉了吧?相对来说,难道不是其背后对做菜的工序,乃至对火候的把握更值得人们注意吗?


而BTG也是如此,由于第一次俄乌战争中俄军打得不错,使得BTG被广泛认为是俄军的制胜法宝,等到了最近第二次俄乌战争时,由于俄军表现得有些吃瘪,又使得人们开始对BTG进行各种口诛笔伐,似乎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BTG。但问题的点在于,一场战争的胜负从来都是由多个因素所构成的,而编制虽然会有影响,但却不能说光靠一个编制就能决定整个战争。所以,与其将关注点放在BTG本身,倒不如从战略、战役、后勤等等多个维度去思考。


也在这个问题上,茨冈诺克在《2008俄冲突分析》中的总结在今天回看起来,其实颇为令人感慨。这位退役上校在文中所指出的,俄军国防系统上过于强调片面的学习美军和地区经验,试图以一种单一编制来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进行推广,其实恰恰才是其改革中最大的根本问题所在。

 





进击的北极熊:俄格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