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大景观考研400+的经验贴——庆幸这个选择,让我更喜欢读书,更独立自由地思考

2023-05-22 17:21 作者:清绘工作室  | 我要投稿

一、为什么选择北大景观?

首先是多学科对话的氛围吸引我,我比较喜欢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话题,从我的理解来看,北大景观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关怀,既有科学理性,也有人文感性。其次我对符号形式比较迟钝,不喜欢快题的考察形式。本科前几年学习的设计没有什么场地条件,就是反复改形式,这让我很痛苦。一方面,作为理科生,在很多次课业中我不知道设计的具体缘由,线条随时能改动,让我很迷茫。另一方面,我有比较强的文科思维,但喜欢的是有逻辑的,逐渐深入的论述,而不是零碎的植物拉丁、无限扩散又连不起来的设计策略。在官网知乎之类的地方查了考试内容和参考书之后,觉得备考北大景观合适。

二、北大景观考什么?

初试考理论,复试考设计和综合能力。北大景观存在挑战的一点是在备考内容上相当于跨考了。参考书有20多本,要读要梳理,要读成倍的论文,抓热点,要能快速精彩地论述,需要心力上的大量投入。专业一考察内容包括学院老师理论、景观历史、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等。专业二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理论、当年热点论述。有很多新的知识和思想观点,就算是本科学过的课,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西园史,本科更关注法国、英国园林的流派和案例之类,而北大这边更关注McHarg、Forman等人的思想发展,是一个更宏观、更重视地理生态分析的思路。

备考过程整理的理论书框架

三、风险和优势

北大景观没有那么难,认真复习备考的多数人都能进入状态。复试很早,有利于优秀但一志愿失败的同学尽快去调剂有学上,但有二三战被刷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考研本身是一件风险很高的事情!!!我拿到高分后,其实没有那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这种偶然性,就是复习得很好,但没考好。我和一个考上北大其他专业的老朋友聊天,也是相同的强烈感受。

四、输入和输出

输入、梳理和输出是整个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输入和梳理上,我觉得要把握一些本质,多看多想,自己从尝试到熟练完成输入和积累过程,会更系统地锻炼思维,让之后的论述有好的架构和深刻的洞察力。而片面寻找现成的资料笔记,可能会让知识碎片化,更难记忆,导致艰难地背诵,零碎地拼凑,论述变成稍显浮躁的空话。在输出上,模拟考场状态是很重要的,一开始练习会比较艰难,卡时间模考可以更清楚自己的状态,熟悉论述组织和时间分配方式。

五、课

我觉得课的最大作用是指引、答疑,其实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学得好的同学基本都勤勤恳恳地跟了直播课、按时写作业、有问题及时问。整个过程我跟了课去安排大的进度,然后我自己再安排小的进度,每天看书写题,按自己的方式去总结课程学到的经验,小十老师的讲课声音很平稳,听了就有安全感,然后逻辑也是很舒服,很清晰地讲明白专一各种难点。之后模拟也是能准确发现问题,很有经验。司南老师讲规划史理论很精彩,能感觉到知识面非常广也非常扎实,而且观点犀利,听了之后,感觉思路打开,开始思考和写下一些问题。因为之前受的教育都是类似“标准答案”,写题总想中庸平和,皆大欢喜,这样可能是写不到点上的。沐阳老师也是逻辑很强,印象很深的是讲国土空间规划、学院老师论文的专题很有见解,推荐的论文非常好,听过看过之后就提高很多,之后自己大量看论文会有一个好的判断。模拟评卷的时候,沐阳老师也是很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最后模拟的讲评对论述有明显的提升。还有专一专二最后的预测模拟,很用心,就是稳打稳扎,不断练习之后心里也比较稳定。

模拟卷批改后

河北老师的公共课模考很有用,我几乎跟了全程。我考英语二,但是英一的模考我也尽可能参与,就是每一次掐时间模拟考场训练都是一次很大提升,比平时自己做题能发现更多问题。我的英语字非常丑、非常乱,翻译也是很多修改,在很多次模考后,对比答题纸我看到明显的改善。政治也是,河北老师一直在提醒,给予很多刷题、背书、答题方面的建议。当时我也看了很多考研博主的指南,但很多考研博主说经验比较泛,复习背书时其实会被一种“赶进度”或者“完美主义”的误区带到,但是这种很实在的经验就比较有帮助,能减轻焦虑,调整重心。河北老师真的是一针见血,会结合你的情况说。从纸张大小、考场拆卷子到阅卷得分取舍等等,事无巨细,非常有用。真的很感谢所有清绘老师,就是很用心地教,很耐心地引导。

六、学习和自律方法

和研友们形成了很好的良性竞争,学校里有遇到不同专业的研友在一起学习,每天氛围都挺好的,有时候想独自学习,就很自然地走了,过段时间再在一起,分分合合,大家都是比较纯粹的学习状态。和研友也会互相推荐好的文章,有想法就一起讨论,是一段很好很难忘的经历了。还采用了所谓费曼学习法,高中班里有个同学天天对着他朋友讲题,从早到晚最后700多分去了清华计算机。我没有那么强,只能小小效仿一下,有向考不同专业的研友相互输出。讲过题后思路会通畅一点,更成系统吧。自律在考研中后期其实会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因为要看太多东西,做题量也很大,写了计划后,拿番茄钟或者普通手表卡一下实践,目的纯粹地做事情,没有太纠结的事情,就会逐渐沉浸专注了。有时候觉得手机会让我烦躁,会关机放到别的地方,或者扔进书堆里,过会就忘了,图书馆闭馆的时候经常到处找手机。其实有些计划经常会变动或者写太多完成不了,所以计划表对我来说是一个动态探索自己状态和通过书写减少心中杂事的过程。后面12月的时候,发现大的进度和当月列出的90%的任务都奇迹般完成了。

计划表很乱,不用细看,因为写的大多数是梦想进度。

七、心态

去年一年发生太多事情了,疫情也让人变得很麻木,有很多变数,就对考研这件事心态上稍冷淡些,但是学习时比较专注,算是很纯粹地去吸收知识,很痛快地输出。还有就是我觉得如果一战不上,那我也不太能认同一些稍微保守的观点,可能不会再考别的学校或者本专业了,所以备考行动上有只考一次的决心。在看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城记》之后,我感到观点变得有些偏激,每次和一位考公共管理的研友互相输出时都有争执,之后再看了芒福德等人的书就逐渐平和了。后边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有一套很自洽的逻辑体系去思考,于是疫情后期还能以相对平和的心安慰其他研友。

八、关于争议

稍微了解一些就知道,北大景观是有争议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发现新学到的思想与原有思维的冲突。但是这些怀疑和对立可以在逐渐深入的学习中,变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你会对现实问题更敏感,更有洞察力,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只要能有逻辑的去论述。我个人的理解是,有时候有些观点看着有点偏激,但是把这些放到整个景观发展史、城规思想史,就会觉得这是一条能顺下来的脉络——环境保护运动、人类世理论到生态文明理论,水平生态关系、垂直生态关系到反规划、区域规划、景观都市主义到土地规划等等。我到后面会觉得,很多老师的观点大方向一致,作为学生其实多学习和思考不同的观点还是挺好的。而且,经过了这种碰撞的思想突破,我个人觉得保持独立和批判是一件好事。最近在看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有一些话我觉得深刻,就记录下来:

话说到这,就是很感谢老师们、研友们、以及其他朋友们,考研是比较艰难但也挺快的。那天站在未名湖畔看春天的时候,我真的是很恍惚。再就是以上仅为个人经验,虽然考研难免有功利的压力,但我觉得,信任自己,洞察问题,独立思考,笨拙朴实地写出自己的批判和关怀想法,是很好的过程,我变得更独立自由,也更喜欢读书了。

2023/04

北大景观考研400+的经验贴——庆幸这个选择,让我更喜欢读书,更独立自由地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