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历史笔记整理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公民之间实现了权利和机会均等,因此父子之间,师生之间难以构成一种相对权威,这种权威或者是道德或者是法律,否则必然会导致社会失序,柏拉图将直接民主制下的社会失序极端化,告诉人们,直接民主容易导致社会混乱。 杰出历史人物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任何杰出人物首先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他们在成长中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成熟后才有可能对历史产生影响。 杰出人物可以超越一定时期创造历史.他们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问题的愿望比别人强烈 1925年6月24日国民政府的文件上有几个市。 其中有一个石家市(没错,石家市,没有庄字),一个唐山市。而改成石门市是8月29日的另一个文件,这个改成石门市的文件是单独文件,但不是执政令。1928年就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废除这次建市。 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命令的签发人为汉奸王克敏,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 马鹤俦(除了一些明面上的活动外,其他唯一工作就是给职员们写警世格言,其他工作他无权负责)成为伪石门市的首任市长,日本人片仓滕太郎为顾问(名义上,实际操纵着一切市政大权)。 石门市成立后,大力推进全市日化,除了让大量日本人来石家庄生活外(短短一年,石家庄人口中日本人和朝鲜人比重从0%上升到10%),还大力推进日文教育,新建建筑日式风格等。 解放路日本人修剪了一个忠魂寺,里面安放被击毙的日本士兵尸骨和排位,所有中国人路过哪里都要鞠躬,坐车路过也要下车鞠躬行礼,否则就会被日本兵殴打,但是日本人路过不用行礼。 更厉害的是日本的经济渗透,1940年,石家庄经济的一半都控制在日本人手里,日资企业也占了全市一半多。所有的横幅,招牌都是日文的,这不是日本,而是抗战期间的石家庄,但在民间以及很多官方文件中却仍然称为“石家庄”(日伪文件多用石门,国共抗战时期多用石家庄),1947年11月12日被解放时,“石家庄”“石门”两个名字甚至同时出现在一个布告中。国民政府的部分遗留公文中,石门,石家市,石家庄,三个名字都在用, 导致解放初期公文使用特别混乱,尤其是石家庄发往外地公文,外地接受起来很头疼。 石家庄市政府向上级递交了一份有关《为呈请批准本市名称仍为石家庄由》的文件, 阐述了把石门市改名为石家庄的缘由。石门市的正式成立,是由日伪政府同意的,现在日本已经投降,若再称这里为石门,似乎有些不太合适。为了行政便利和名称统一,故建议把石门改名为石家庄。 石家庄从明朝开始500多年都叫石家庄这个名字,1939-1947年叫过石门,只有短短8年时间。在叫石门这段时间,石家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这个名字确实没啥好感。 根据题干中“高级农业社”“按劳分配”“性质就成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可知,这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内容,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 中国为了自身的国防安全考虑,积极开展三线建设。 尼泊尔总理的发言及论断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理念,可以作为亚非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 新型区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的外交活动,不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物。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基于当时国际背景的高度概括。 1978年中国不但多次邀请外国首脑来中国访问,而且中国领导人也纷纷出国访问。体现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这主要是为改革开放做准备。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的群众性活动。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雅典的一些执政官未经公民投票、没有得到正式选举的认同即夺权上台被称为僭主。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使社会产生了不同的行业,从而使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出现了商品交换和贸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和印度支那半岛和平协议的达成。 1955年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受到与会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都实行行省制度,都推行君主专制。亚历山大帝国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 1531年,世界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中世纪,很多德意志,尼德兰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市镇发展成为自由城市,各个自由城市都有自己的政府,法律,法庭,货币以及自己的军队。 玛雅文明时期,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国王,称为“库哈阿伽”,意思是“神授的权力”,拥有统治整个城邦的无上权力。 但丁强调人应当根据自己的欢乐和意志来生活自己,主宰自己,这正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倡导遵从个人价值判断的体现。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 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做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甘蔗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 17 18世纪自然科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启蒙思想家于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英国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极力榨取殖民地的资源财富,致使印度森林一度濒临毁灭,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评定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开始重新审视在印度的殖民政策。设置了近代化的森林管理机构,对印度森林实施更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了印度的现代化。森林作为印度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见证了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的碰撞。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双重使命。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纷纷出现交易所,使得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 1787年制宪会议中将邦联制改为联邦制。 17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 欧美工业革命扩展突出特征:从大西洋两岸向内陆扩展,1848年革命后进入高潮,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 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推动了欧美各国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向工业社会迈进。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改变世界面貌,实现民族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生活巨大变化。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 二战后西方经济新特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强化对经济干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和协商。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提高社会生产力。产业结构新变化,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福利国家普遍建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荷兰,英国,美国,法国之后,俄国,日本,德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确立是英国,美国,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输出的扩大。殖民地国家依附于宗主国而形成和发展的,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几乎统治了全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927年底到1928年初,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 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 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 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 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 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治理体系。每个宗族是一个小社会,由组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利,通过宗族治理协调族人间的关系,并稳定地方基层秩序。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任用官员制度的新变化:由政治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背景:之前官僚体系紊乱,政府管理低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国家管理现实需要。社会分工复杂,官员具备较高文化素质。 西方文官制度特征和作用:特征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忠诚本职,以年资和成绩加以考核,政务常任优厚待遇。作用是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 宗教改革时期,婚姻也尊重伦理为准绳。 先秦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特点是,历史悠久,制度保障,国家主导,兼具地方自主管理,功能多样,影响深远。影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探索了宗法社会的基层治理模式,为秦汉以后的基层组织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贵金属价值下降,物价飞涨。西班牙各个阶级的生活消费猛增是价格革命的影响。 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 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是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 疆域辽阔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 英国的城市人口在不断下降,说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郑和主要维护南海权益,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高速公路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的人们由城市中心去往郊区,这是郊区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医疗体制特点:医疗体制形成时间晚,体制不健全,覆盖面窄,借鉴西方乡村医疗体制,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共产党进行积极有益探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医疗改革:获得国家领导人的强力支持,将农村医疗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不重视医生教育水平,强调在实践中培养。 时处三年困难时期,经济水平较低,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培养大批农村的医护人员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带有浓厚政治运动色彩存在不足。 社会对农业技术变革的重视,呈现了铁农具在各地推广的现象,均可佐证汉代小农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农业的现状对集镇就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中西交往是在丝绸之路基础上实现的。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适应推动文化自我革新。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佛教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儒学融入佛教,促进了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儒家学者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产生宋明理学,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主张在近代文化的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统治危机,维新派托古改制,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新文化运动大胆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逐渐深入人心。 文化更新需要不断的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