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务员面试热点】心理咨询直播有用吗

2022-08-05 11:40 作者:公考余思君  | 我要投稿

热点背景

最近不少人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心理咨询连麦”,并被其吸引,因为平时在短视频平台,我们最常见的是美食,美妆和萌宠等内容,心理咨询本身在生活中就不多见,更何况是直播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短视频平台的“心理咨询连麦”,为我们揭开了面纱。

一个手机屏幕,链接屏幕两端的患者和心理医生,和医生连麦的人中,有的携带个人情绪进入直播间,不管不顾,将自己的苦水纷纷倒出,完全不管弹屏上的议论纷纷,总想着这样怎么也算能够发泄个人的情绪,如果运气比较好的话,可能心理老师还能做出针对性的点评,解开心中症结;而不少怀着这样的心情连麦的人,恰巧因为自己的勇气获得了一份不错的答案。当然也有些人在鼓足勇气连麦之后却被弹屏吓到,个人的故事刚讲到一半就开始退缩,中断了连麦,任由老师千呼万唤也不敢再次尝试,这样的情况要想有个好结果,就只能等待患者再次或者“再两次”鼓足勇气将自己的故事讲完了。当然在连麦过程中,又不乏一些好事之人将直播的内容进行剪辑,进行人为的改编和加工,改编成新鲜故事之后再次成为个人牟取利益的“新产品”。那么,这种被围观的、屏幕下方千言万语不断弹出的心理咨询,究竟有用吗? 

公考解读

1、提出观点

(1)降低咨询门槛,助人走出阴霾。近年来,心理咨询是个热议的话题,不少机构、不少人都开始关注这方面,在一些发达城市,相关的医疗体系也已经逐步完善。但是,由于从业人员少,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心理问题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心里咨询总体上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心理咨询的价格也被推上新高。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问题,被心理咨询师现场答疑解惑,点化人生,降低了心理咨询的费用,真实帮助了患者走出困境。

(2)带来经济效益,助力长远发展。一方面给心理咨询师带来了关注流量,患者在咨询过程中,送出的礼物可转化成主播的收益,其中的一部分患者又会转化成线下,进行进一步治疗。于短视频平台而言,带来了更多的用户流量,赚取了经济利润,有利于平台长远发展。

(3)带来社会效益,缓解社会矛盾。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心理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中部分人群的心理问题,减轻了社会压力,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直播能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排忧解难,也能对社会产生价值。

2、综合分析

心理咨询直播同时也有不值得推荐的原因。

(1)泄露隐私,影响生活。在直播过程中,患者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做到真实吐露,整个过程不可避免会被其他网友围观、热议、讨论,有好事者甚至会将其进行录屏等二次加工,然后传到网上,对咨询患者而言,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甚至会对他的个人生活产生影响。

(2)效果受限,延长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被围观,围观过程中,观众会发表各种各样的看法,时而调侃、时而讽刺、时而议论、时而安慰。在多方面情绪干扰下,部分患者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相比较于线下,治疗周期会变得更为漫长。

(3)击破心理,加重病情。对于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患者而言,本身内心就脆弱和敏感,而要想被针对性的治疗就需在直播过程中鼓起勇气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想外界吐露。面对弹幕上的议论纷纷,很有可能就会压断本就不坚韧的神经,甚至会击破患者的心理防线,让患者的病情加重。

3、参考对策

(1)鼓起勇气,正视病情。要想在直播过程中得到针对性的治疗,就需要心理咨询患者鼓起勇气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吐露。遮遮掩掩反而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会贻误治疗。在直播连线过程中,可以通过戴面具等其他方式遮挡面部,保护个人隐私。

(2)明确制度,审核备案。对于像心理咨询直播,这种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直播内容,应明确规定主播需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3)加强监管,防止欺诈。如果在直播中声称提供的是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显然也应被纳入相应的监管框架。平台和相关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监管的责任,主动作为从而防止出现借心理咨询之名行诱骗欺诈之实,也可通过电话等方式畅通举报渠道,提供举报链接等方式,对于不法主播做到一经发现,严惩不怠。


【公务员面试热点】心理咨询直播有用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