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甜咸之争:历史上先有甜粽子还是先有咸粽子?

2023-06-22 16:47 作者:云书网  | 我要投稿



南与北,

关于南北方的“差异大战”,

网络上话题生生不息。

洗脸到底是用手还是毛巾,

澡堂是独立卫浴还是坦诚相见,

买菜到底一次买一顿还是买一吨……


今天咱就来说说,

古代人是喜欢

咸粽子还是甜粽子~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就有向着“粽子节”发展的趋势。

宗懔(lǐn)的《荆楚岁时记》道:夏至节日食粽。所谓夏至节日,可认为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周处的《风土记》中说得更加明确,“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点明了五月五日的食粽风俗,且可以看出当时的粽子形态与如今基本一致。

那么这一时期的粽子,它的味道是怎样的?《休宁县志》里的记载是:“灰含碱质,解油腻,宜冷食,易贮藏”。


以上内容都说明了,最初的粽子,既不甜也不咸,而是带有草木灰汁水的碱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咸还是甜的粽子,都只是它“基因突变”后的产物而已。




到了唐朝时期,粽子已俨然成为端午的节日符号。
诗人郑谷有“诸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一到端午时节,风中飘满粽子香,足见当时粽子有多受老百姓欢迎。

↑清 郎世宁 午瑞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不仅民间爱粽,连吃遍山珍海味的皇帝也折服于粽子的美味,唐玄宗吃了“九子粽”后,写诗赞美:“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是当时的创新料理,靠着丰富的馅料赢得帝心。
在唐朝宫廷,端午节还会进行一些粽子小游戏,譬如“射粽比赛”,将粽放在桌上,参赛者用小角弓射击,射中者即得到相应的粽子,又如“解粽大赛”,吃粽时解下的粽叶最长又解得最快的人赢得“解粽冠军”的荣誉称号。


由于粽子大受欢迎,长安城内还出现了一些粽子专卖店,店内的粽子颜值极高,“白莹如玉”,大多为锥形、菱形状。
为促进销售,粽子店在包装上下了很大功夫,将粽子缠上丝线或草索成为了“百索粽子”,又在口味上推陈出新,制成松栗粽、胡桃粽、姜桂粽、麝香粽等售卖。


宋朝时期,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之下,粽子的口味也更加多元化,譬如苏东坡在诗里提到过的“杨梅粽”,出现在陆游诗里的“艾香粽”,张耒作品里的“冰镇甜粽子”都是独具宋朝特色的粽子,此外,柿干、银杏、赤豆等也被广泛用于做粽子的馅料。


粽子市场严重内卷,为了让自家的粽子脱颍而出,商家可是想破了脑袋。到了节假日,大家各出奇招,有些商家更是将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的形状来吸引顾客的注意。
明清时期,粽子又有了创新。芦苇叶也加入了包裹粽子的大军,粽叶的选择就更加丰富了。
清代食用火腿乃是潮流,淮阳地区的“火腿粽子”一跃成为了网红粽子,风靡清朝。



“咸甜大战”正式开始下面让我们请出咸方代表队:



接着欢迎我们的甜方代表队:



第一回合

口味之争

“甜党”“咸党”谁是主流

甜党:为了“豆沙”、“红枣”、……!

咸党:为了“火腿”、“蛋黄”……!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摆上桌的粽子成品从口味上看,分为“南咸北甜”两大派别。


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zǔ)》里,粽子被描述为“白莹如玉”,而韦巨源记下的“烧尾宴”菜单里,“蜜淋”的“绯含香粽子”更是无可争议的甜粽子,盛唐时期“长安蜂蜜凉粽子”的受众,遍及宫廷与民间。可以说,甜粽子在大唐的地位不可撼动



到了宋代,《浦江吴氏中馈录》中记载了粽子的包法:“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
甜粽子的身影随处可寻,可咸粽子却“查无此粽”。
直到明朝中叶,咸粽子才终于有了 “姓名”。在被誉为明代饮食大全的《竹屿山房杂部》中,提到粽子时,在一众“豆沙”、“枣”、“白糖”、“胡桃”里冒出了“猪肉醢(hǎi)料”,咸粽子终于可怜巴巴地在甜粽子的包围中出了头。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常年居住江南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为咸粽子正了名:“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共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箸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
但此时“甜党”的声音依然响亮,顾仲的《养小录》里,甜粽子被称为“仙人之食”:白糯米蒸熟,和白糖拌匀,以竹叶裹小角儿,再蒸。或用馅,蒸熟即好吃矣。如剥出油煎,则仙人之食矣!


第二回合

馅料蘸酱之争

最终之味,全靠搭配

北方:甜味始终如一。

南方:味道在于创造。



北方粽子的馅料大多以枣泥、豆沙、莲蓉、蜜饯、果仁等甜食为主,如晋中的黄米粽,算是最古老的北方粽子,用黄米与红枣搭配,粽芦苇叶包裹,马莲叶捆扎,搭配白糖、桂花酱等甜味蘸料食用。

南方的粽子馅料以板栗、火腿、咸蛋黄、菌菇等咸食为主,如浙江嘉兴特色传统名点——嘉兴粽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在嘉兴皆可入粽。

嘉兴粽子以鲜肉粽最为出名,所用猪肉为猪后腿肉,肉质筋道紧实,肥瘦比例适宜,味道香而不腻,被誉为“粽子之王”。


在蘸料上自由发挥空间最大的就是白水粽,可以搭配多种蘸酱:白砂糖、蜂蜜、玫瑰酱、豆豉、豆瓣、果酱、红油辣酱……
当然,有馅料的粽子亦可搭配蘸料,至于味道嘛,全靠胆量与创新。


甜咸之争:历史上先有甜粽子还是先有咸粽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