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心室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在体蛙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
3.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外加刺激的反应;
4.了解心肌的兴奋性变化特点;
5.通过实验阐述心肌产生期外收缩的条件与代偿间歇出现的机理。
二、实验原理
心肌有效不应期时间较长,这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具有很大的差别。心肌每兴奋一次,其兴奋性就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在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内,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但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一次较强的阈上刺激就可以在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以前,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称之为期前收缩。同理,期前收缩亦有不应期。因此,如果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便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这样在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这就是代偿间歇。
三、实验器材
蟾蜍或蛙、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BL-420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双凹夹、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滴管、培养皿( 或小烧杯)、纱布、棉线、橡皮泥、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1.破坏蟾蜍脑和脊髓,仰卧固定于蛙板上。从剑突下将胸部皮肤向_上剪掉,然后从剑突向两侧锁骨肩峰端剪掉胸骨,打开心包,暴露心脏。
2.将换能器插头插入1通道,刺激输出线插入刺激输出插孔。
3.用蛙心夹夹住心尖约1mm,将蛙心夹上的连线系于张力换能器,以描记出适宜的心跳曲线为宜,并注意使心脏收缩时曲线为上升支,舒张时为下降支;连接刺激电极,使两电极与心脏充分接触,再与刺激输出电线相接。待描记出一段心跳曲线后,开始实验。
五、观察项目
1.记录正常心跳曲线, 观察心室收缩和舒张曲线。
2.分别在心收缩期和舒张早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3.分别在心舒张中、晚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六、思考题
1.实验结果同骨骼肌比较,表明心肌的什么特性?
2.心肌的不应期长有何生理意义?
3.本实验不能用连续刺激,为什么?于心室收缩期或舒张的早、中、晚分别给予刺激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七、注意事项
1.破坏蛙的脑和脊髓要完全,以免肢体活动干扰记录。
2.实验过程中,应经常用任氏液湿润心脏,以保持蛙心适宜的环境。
3.蛙心夹与张力换能器间的连线应有一定的紧张度。
4.安放在心室上的刺激电极应避免短路。
5.不要连续刺激心脏。
6.检查是否有刺激输出,可用刺激电极刺激蛙腹壁肌肉或大腿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