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太阳病辨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太阳病辨证
指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证候分析
风寒侵袭,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项背,寒滞经脉,失其柔和,故头项强痛;风寒侵袭肌表,正气抗邪于外,故脉亦应之为浮。
上述见症为太阳病的主脉主症,不论其感受何种病邪,病程长短,凡具有如此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太阳病根据其受邪后的不同反应,又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

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由于患者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同是太阳病经证,却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太阳中风证
为外感风邪,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脉浮缓,或鼻鸣,干呕。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
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阳气外浮与邪相争则发热;风邪伤表,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即“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之意;风邪袭表,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至于鼻鸣、干呕,乃是风邪壅滞,肺胃失于宣降所致。
辨证要点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
为寒邪侵袭,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伤寒表实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身痛腰痛,头项强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

证候分析
外感寒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郁,温煦失职,故见恶寒;卫阳被遏,势必瘀滞化热,是以发热,故表伤于寒者,多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卫阳既遏,寒凝收引,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濡煦,故见头项、肢体骨节疼痛;寒束于表,腠理闭塞,故而无汗;正气欲驱邪于外而寒邪紧束于表,所以脉见浮紧。至于喘促,乃为邪闭于外,肺气不利之象。
辨证要点
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代表方剂:麻黄汤

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水证
为太阳经邪内传,膀胱气化不行,水气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汗出,少腹满,小便不利,消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
太阳经邪未解而内传,故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仍在。邪热内传入腑,与水内结于膀胱,水气不化,故少腹满、小便不利;邪水互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见口渴欲饮;因其津液不升,而非津液不足,水停不化,反蓄于胃,故见水入即吐的“水逆”之候。
辨证要点
太阳经证与少腹满、小便不利并见。
治法: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代表方剂:五苓散

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经邪化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硬满胀痛,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太阳经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所以小便自利;瘀热互结,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便而出,故见便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辨证要点
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发狂,便黑。
治法:活血化瘀,或破血逐瘀,泻下瘀热
代表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