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所引发的情绪
农历春节,在北上广谋生的打工人或者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回到家里,不说被七大姑八大姨问候,也要被父母叨叨。主题要么是相亲,要么就是“指示批示”找一份稳定工作,比如当老师,当公务员等等。
就后者话题深入谈谈,财政的“指示批示”早在高中毕业后,高考填志愿时就已经下达,考师范,做老师、做医生、做律师。读了大学后,可能会因为专业的原因老三样职业受限,冒出去考公务员。
要问这种心理来自哪里?我以为其中之一就是“不确定性”。要对抗它,稳定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更好的答案应该是可迁移能力、学习力、技能等等关键词。
不久前在相亲平台看到一则信息:90年左右,女生,岗位是公司内勤,地点在广东广州,月薪八千五。联想起时长半年的实习经历,新老员工工资倒挂,内勤员工技能几年得不到大的提升。不同工作本身有差距,也要关注到——没有技能提升是更大的危机。
世界上最大的确定就是未来不确定。本以为是社会主义铁饭碗的国企,九十年代工人爷爷下岗潮。如今公务员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革谁也不知道,隔壁日本2012年公务员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亲戚中有在编的老师,透露普遍降薪的信息,两夫妻年薪少了约十万。
已经写了不少探讨职业发展的文章帮助自己思考,大多数职业还是有利也有弊,必须明确目标,既要还要的思维将导致停滞不前。正如之前的引用:待遇不好和工作舒服,总要占一样吧。

原发布时间:2023-01-24 21:31
记录原发布时间理由可看开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