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斯克,Bengio等千位AI科技人士签署暂停巨型 AI 实验公开信?
我不是一个科技主义者。
我对这个呼吁声称的AI带来的所谓“进化式”威胁不屑一顾。
我真正担心的反而是“量化滞涨”。
这两天系统给我推了大量的对GPT-4之类的ANN的“溢美之词”。
什么哲学家不能分辨AI的哲学言论了,midjourney进化到v5又会使多少插画师失业了。
亦或是微软发了个论文,声称通用人工智能的粗略架构在不远的将来就要实现了……。
说老实话,让我吃惊的不是GPT,让我吃惊的是赞美者的“证据”是怎样的定义了我们自身。
拿midjourney这类AI绘画来说,这些所谓的绘画,是一个典型的“量化实现”。
当我们通过文本对ANN发出“指令”的时候,这串指令和绘画之间其实是没有动力关联的。
模型一般会通过“风格数据”展开模拟,然后再根据外部数据的“主流”趋势标签化这些数据输出。
两头的定义定死了绘画的“域”。
于是,AI绘画的所谓“域内”属性是非常明显的。
操作者其实是被AI的定义,反向定义了自己的“文本输入”。
不管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作家,文本——也就是思想的符号输出并不和符号的形式逻辑产生严格的依赖。
我的意思是文本的“字面义”(形式逻辑的演算)并不是书写文本的根本体验。
如果你尝试过创造性的自由写作,你一定能感觉到文本操作的“失控”。
其实ANN在黑盒原理上正是对这个“失控”的模拟。
但要命的是,ANN只是模拟了大脑的“运动”,缸中之脑的“定义”反向定义了ANN的整个运作逻辑。
人作为一种生命(认知)演化的cyborg,是以自身的行动的非定义性,来从行动与世界的耦合中产生体验的。而ANN却拒绝cyborg式的生命套嵌,采取了还原论式的用神经元的网络运动,来“定义”——而不是实现——认知。
因此,ANN是人类认知定义的“工具化实现”,它模拟的不过是人对“认知”的缸中之脑的定义,而与认知的创造性无关(去看看那些计算主义对所谓“通用智能”的定义吧……)。
所以,GPT在未来给予我们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
量化滞涨!
首先,已有的创造性“成果”,作为一个已经没有动力的“行动残渣”会定义一切LLM的下限,而对“缸中之脑”定义的,神经元网络的的模拟,也就是依赖成果所做的“定义—域”内的指数膨胀式的“量化拼切”会是ANN的上限。
这就是GPT的定义域。
只有这个定义域被越来越确定化,才会出现OpenAI的高管们所谓的,基于人工智能演化的,新的“摩尔定律”。
指数增长从来不预示着动力性的“增长”。
动力性增长是破坏任何平滑的“量化定义”的。
人类最大的一次动力性增长,其实很可能出现在“神话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类在“体验—觉察”的认知模型中,为一切“形式—定义”的所谓“理性—逻辑”能力提供了根本动力。
而16世纪的机械原子论,彻底定义域化了这个动力表达,于是狂飙激进的量化增长出现了。
直到20世纪中期的所谓“信息革命”开始。
量化增长开始“滞涨”。
也就是说量化增长到一定程度,已经不能够打破“旧有定义域”的限定了。
形式—逻辑的工具实践的“属性”开始让位给工具理性的“定义”。
机械原子论在一系列近代哲学的“定义域封顶”(比如唯心/唯物,客观/主观,客观性,对象化,客体……)中彻底成为了世界的“本体论定义”。
GPT将要出现的“摩尔增长”,不过就是这种定义域效用的量化转译最新的成果罢了。
如果让我来思考所谓AI的危险。
最大的危险根本不是什么进化的挑战。
而是“大停滞”的真正到来。
定义的彻底本体论化,将会是马斯克这样的极端的科技主义者,将信息本体论用计算主义和工程哲学强加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毒药。
如果说在所谓的实践科学的时代,我们还遵守定义(真理命题)和世界(事实命题)的根本区别,那么到了未来GPT的量化大滞涨的时代,GPT那个被缸中之脑的定义所“域化”的所谓“计算拼切”的极度指数膨胀,将会有彻底用“定义”来替代“事实”的风险。
假如未来我们的世界,真的会出现AI对人类的“彻底替代”,那么这个可能性最可能的实现方法,反而是因为我们用“量化滞涨”创造了一个背离“真实”(创造性反定义)的,一个所谓客观性的、客体的、外部的——缸中世界。
而在这样一个没有动力的世界中,人类成为了“客观性—被动性”的绝对俘虏,成为了GPT的“养料”,不过是一种死亡也被定义的——最后实现罢了。
当一个所谓大学的教授,声称哪种AI,已经模糊了哲学写作和哲学定义的AI生成之间的区别,在我看来只是可悲的证明了“定义”是如何定义了“哲学写作”的所有“量化准则”。
我看了太多的被惊叹的、赞扬的、恐惧的,所谓AI的文化生成。
我感到最大的无奈反而是,我们竟然真的以为这些“定义”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根本实现?
我看到了一个定义通过无尽递归的“确定性概率”来去除“质变”这个概念的一切言外之意。
质变被“映射”为进制,1和10的序列化排列的一个“量化规则”,将成为这个世界进入滞涨的最后一个预兆吗?
写到这里,我突然间有些啼笑皆非。
我似乎回答问题,从来就不可能不歪楼。
这一次歪的尤其离谱……。
行了,既然已经写出了这些“胡话”,还能怎么办?
那就这样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