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的呼吁能让IMF和世行改革吗?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近日发表文章,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支持欠发达国家力度不足,呼吁这两大全球性多边金融机构大刀阔斧改革。
古特雷斯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也是呼应将在法国首都巴黎主办的金融峰会。这届由法国主办的金融峰会,将邀请多国领导人讨论国际多边金融机构改革等问题。作为联合国秘书长的古特雷斯,在峰会召开前夕发表关于IMF和世行改革的“深度分析”文章,也被美国媒体称作是“不寻常之举”。
为什么古特雷斯的文章会被美国媒体形容为“不寻常之举”,是因为IMF和世行作为全球性多边金融机构,理应展示“多边金融”的特点,尤其在如何支持、帮助欠发达国家、贫穷国家中发挥作用,从而增强全球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推动全球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穷人口越来越多。

而从IMF和世行的一系列操作来看,很明显地,资金投放、援助等,不是朝欠发达国家、贫穷国家倾斜,而是向着发达国家偏袒。古特雷斯文章列举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被视为发达国家代表的七国集团从IMF获得总计相当于2800亿美元的资金,而一些最不发达国家获得的资助总计只有约80亿美元。七国集团总人口约7.7亿,而上述最不发达国家人口合计约11亿。因此,他认为,新冠疫情为IMF和世行带来一场“压力测试”,而这两家机构协助欠发达国家应对疫情的表现“显然失败”。
从古特雷斯文章提供的数据来看,IMF和世行是典型的嫌贫爱富,是只做锦上添花之事,不愿做雪中送炭之举,这样的多边金融机构,与设立的初衷是完全不相符的,也是很难真正体现“多边”这两个字的。如果IMF和世行不能按照“多边金融”的目标发展,也就失去了多边金融机构的存在价值,就无法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我们并不否认,IMF和世行的资金份额,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尤其是“七国集团”等主要发达国家。但是,按照两家国际金融机构成立的初衷,却是“多边金融”机构,用的是“多边金融”的名义。自然,就要在“多边金融”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左手拿钱、右手为自己服务,且把其他国家提供的资金也送到了自己的手中。如此,岂不成了发达国家的“提款机”和“收割机”了。

恰恰是,像IMF和世行这样的多边金融机构,最需要做的就是在如何支持和帮助欠发达国家、贫穷国家中发挥作用,也只有帮助更多的欠发达国家、贫穷国家脱贫、让更多的贫穷人口走出贫穷、摆脱饥饿,才能更好地体现“多边金融”的价值。可是,从此次两家机构支持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实际情况来看,俨然成为了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的“提款机”和“收割机”,而对欠发达国家、贫穷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只是象征性地、是做做表面文章。
实际上,两家多边金融机构在具体运作中的表现和作用,实际早已引起了很多国家、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的不满。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教授莫里斯·库格勒就公开表示,长期以来,世行行长由美国总统提名美国公民担任,IMF总裁职位则由欧洲人把持。IMF和世行对最需要援助的国家支持力度不够,正是这种“美欧长期坐庄”治理架构的反映。国际危机研究组织联合国项目主任理查德·高恩则认为,美欧掌控IMF和世行决策权、非洲国家只有“极少投票权”的局面早已引发不满,而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抱怨这两家机构的借贷规则加重它们的债务负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 ·斯宾塞也强调,IMF仍然由欧洲人领导,参与度与经济影响不符,世界银行等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改革和承诺,作为扩大资产负债表的先决条件。

只是,要想改革IMF和世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会成为两大金融机构改革的最大阻力。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就于日前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是制衡中国等其他国家不可持续贷款的关键力量。也就是说,从主导成立两大金融机构到完全掌握两大金融机构,两大金融机构实际已经成为美国手中的道具,甚至成为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已经完全没有多边金融机构的内涵,而是美国政府设立的金融机构。即便IMF总裁由欧洲国家派出,但幕后掌控者依然是美国。这种由一个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还怎么可能具有“多边金融”的特征呢?怎么可能发挥“多边金融”的作用呢?改革IMF和世行,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只要这项工作不迈出实质性步伐,IMF和世行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多边金融”机构。
那么,改革能够如期进行吗?法国主导的金融峰会,能在多边金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呼吁,能对美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