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辩证法
史料不等于历史。史料也是历史运动的产物,史料是历史自身中介自身的产物。 孤立地列举史料来证明某一观点是很简单的,但也是无力的。如黑格尔在《逻辑学》本质论的根据环节对诡辩论的批判一样:“世界上一切腐败的事物都可以为他的腐败说出好的理由。”根据作为差异与同一的统一,是复数的。找出一个根据,并不能作为某一事件的充足理由。而列举史料来证明某一论点,恰恰就容易落入这种陷阱。史料总是残缺的,如果单纯以某个史料为根据而忽略了其条件,那么就陷入到谬误中了。列举一例:一个人杀了人。这个孤立的事实能得出他是个恶人的结论吗?当然不能,因为这个人可以是抗战时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八路军战士。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cultural revolution等等。孤立的事实比谎言更有欺骗力,所以应在联系中把握历史。 史料同时也是历史中介过程的产物,其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史料是由一定的史观组织成历史书的,史料相同,史观不同,则对于历史的把握亦不相同。古代史书以春秋大义和天命的运作树立正统性,现代教科书把经济作为第一推动力。史书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战争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史书背后,亦是现实的博弈。不能幻想纯乎客观的历史事实,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人的历史,人的实践。或者不如说这种主观化进程本就是客观运动的一个环节。历史充满了断裂与斗争,要以症候阅读的办法把握文本之外的历史,从断裂处切入。比如史书记载的“民”,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平民,而是中小地主。史书总是着眼于典型人物,无异于家谱和名人传记,而忽视了千百万人背后的实践,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而他们才是真正值得被注意的历史的动力。 历史就像一团火,光焰美丽,而灰烬丑陋,光焰拼了命地想燃尽灰烬,来变得纯粹而美丽,然而正是灰烬,才维持了历史的燃烧……所以,去拥抱灰烬,去拥抱那符号系统抹不平的构成性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