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课《伤寒解惑九法》章节测试答案

2023-05-06 01:06 作者:阿赛德cool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1、  《内经·热论》所说的“伤寒有五”不包括()


A:中风


B:湿温


C:疫病


D:热病


答案:  疫病


2、 不能够体现《伤寒论》的内容包括温病的证据有():


A:“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这实际来源于《伤寒论》中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


B:吴鞠通依据伤寒论证治思想著《温病条辨》


C:温病学的化斑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


D:《伤寒论》的治法中有清泄热邪、通下实热、育阴清热、急下存阴及清热生津等


答案: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这实际来源于《伤寒论》中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


3、  关于《伤寒论》六经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就是三阴三阳


B:专指经络


C: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D: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答案:  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4、  下列哪一不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A:分步治疗


B:调整阴阳


C:标本缓急


D:表里先后


答案:  分步治疗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3条“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而自愈。”


A:于是


B:因此


C:接着


D:假如


答案:  于是


第九章


1、  葛根汤类方的临床运用指征是项背强痛,头痛,恶风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苔薄白,脉浮。


A:对


B:错


答案:


2、  肠易激综合征症见持续性或反复性腹泄,大便每日3~6次,便中带有大量粘液。中医辨证多属脾虚湿热,肝风乘之。


A:乌梅丸


B:桂枝汤


C:小建中汤


D:理中汤


答案:


3、  姜建国老师认为,仲景之所以将吴茱萸汤证、茯苓甘草汤证、真武汤证等,分别列入不同的病篇,是十分机械的。


A:对


B:错


答案:


4、  《伤寒论》确实重视脉诊,少有舌诊。这可能与汉代舌诊理论与临床的局限性有关。特别与温病学对比,充分显示了时代的差异性。


A:对


B:错


答案:


5、  温病方剂的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来源于哪一张经方?


A:理中汤


B:小青龙汤


C:小建中汤


D:炙甘草汤


答案:


绪论


1、  提出李克绍先生“活泼泼地注疏通解了活泼泼的《伤寒论》”的是


A:李树沛


B:王新陆


C:谷越


D:李心机


答案:  王新陆


2、  2012年以李克绍先生为创建人的齐鲁伤寒流派,成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批准建设的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

                     

A:对


B:错


答案:  对


3、  李克绍先生参与编写的伤寒研究著作有:


A:《伤寒论串讲》


B:《伤寒论语释》


C:《伤寒百问》


D:《胃肠病漫话》


答案:  《伤寒论串讲》,《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


4、  由于《伤寒解惑论》提出众多反传统的学术观点,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为伤寒学术的争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5、  《伤寒解惑论》的学术特色主要有


A:传授方法


B:创新学术


C:结合案例


D:随证治之


答案:  传授方法,创新学术,结合案例


第二章


1、  从语言文字,句法修辞的角度去研究〈〈伤寒论〉〉始于


A:王叔和


B:尤在泾


C:成无已


D:喻嘉言


答案:  成无已


2、  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此句的行文顺序为


A:直叙


B:倒叙


C:夹叙


D:后叙


答案:  夹叙


3、  在直叙之中插夹入句子结构,多是作注释,补充或对比鉴别之用,夹入的语句又称自注句,有助于突出深化主题,加深印象。这种句法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下列不属于夹叙的是:


A: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B: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汤主之。”


C: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D: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答案:  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4、  将条文后面的某段文字提前到另一段文字前,亦称为“反文兜转”。又称:


A:后叙


B:前置


C:倒装


D:副装


答案:  倒装


5、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二经合病,必是两经病症状同时出现,太阳病所见的发热恶寒,脉浮与阳明病所见之证因在相关条文中已经论及,故在此条中没有赘述.此省文法为:


A:举症略病


B:举脉略病


C:举病略症


D:举症略症


答案:  举病略症


第三章


1、  太阳病邪郁在表八九日不解,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衄血而解的机理,原文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概括发生机理。

                     

A:对


B:错


答案:B


2、  下列哪项不属于桂枝汤证适用脉症?


A:脉浮弱


B:身体疼痛


C:脉浮数


D:鼻鸣干呕


答案:B


3、  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后面的一句为


A:发汗则谵语


B:发汗则烦而悸


C:发汗则悸而惊


D:发汗则亡阳


答案:A


4、  太阳病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


A:风寒袭表


B:风寒束表


C:营卫不和


D:肺气不宣


E:荣弱卫强


答案:ACE


5、  太阳病中风证的基本治法是


A:辛温发汗


B:解肌祛风


C:扶阳固表


    由于篇幅有限,完整版可移步公号免费下载,见个人简介。


网课《伤寒解惑九法》章节测试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