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大师,马派创始人——马金凤
巾帼何曾让须眉!这位豫剧大师带你领略古代女英雄的绝世风采
https://mp.weixin.qq.com/s/Nxb0Zg5tVNj6jhgU0QJ0lw
中国文艺网


大家好,文联“小艺”又跟大家见面啦~
最近,我想分享一批重量级艺术名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先生和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帅旦”是怎么“帅”起来的》


“巾帼何曾让须眉,何必将军是丈夫!”
中华女子向来不乏英勇之士,民族危难之际,她们亦和男儿一样纵横刀光剑影、驰骋疆场,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她们的故事代代流传,被文学家、艺术家们不断述说着、吟唱着。
在豫剧艺术的舞台上,就有这么一位大师,她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塑造出了“穆桂英”等经典的巾帼英雄形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响彻神州大地。

穆桂英,这位出自“杨家将”故事的女中豪英,绝对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巾帼英雄之一。她不仅存在于小说家笔下,还被演绎成为戏曲、评书、影视、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影视剧形象


靳尚谊布面油画《穆桂英》

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其名作《穆桂英挂帅》中对穆桂英形象的演绎更是长盛不衰的经典。
1956年,她携《穆桂英挂帅》进京演出,一炮打响,被誉为“洛阳牡丹”。

“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上啊上写着,浑啊浑天侯,穆氏桂英。”
——这一段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唱白铿锵有力,一位威风凛凛的女将军形象跃然眼前。
马先生演活了穆桂英这个气宇轩昂的巾帼英雄形象,形成了豫剧“马派”艺术,还独创了一个“帅旦”行当。

要知道,在戏曲中,能塑造一个经典角色已经很难得了;能形成一个流派的,那是少之又少;而能创造一个行当的,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啦。

当然,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帅”。
为了穆桂英的“帅”,马先生博采众长,她借鉴了:



进行了跨剧种、跨行当、突破程式的继承和创新。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当面指导马金凤“要用眼神来表达穆桂英不同的心情”。

梅兰芳先生指导马金凤
经过反复思考、练习,马金凤在演穆桂英阅兵一场戏时,眼神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充分变化,让观众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的画面,感受到了穆桂英威风凛凛的气概。




后来,梅兰芳先生又将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到了京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段佳话。

梅兰芳饰穆桂英
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艺术,就是这样在各剧种的互相交流借鉴、不断传承创新中,得以长久保持活力和魅力。
马金凤
马金凤,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马金凤1922年出生于山东曹县。她6岁随父学河北梆子,7岁登台配戏,9岁在河南开封拜豫剧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学豫剧,14岁正式登台担当剧目主演,早期艺名“花蛾子”。上世纪40年代末唱红于安徽界首。1953年末至1954年初,到上海演出时,得到梅兰芳的指点。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一炮打响,被誉为“洛阳牡丹”,创造的“帅旦”行当得到业界公认。1957年,在洛阳被梅兰芳正式收为徒弟。
马金凤表演细腻、洒脱、生动逼真,唱腔具有高亢、明快、雍容、清新的特点,为豫剧“马派”艺术的创始人。代表作有“两花一挂”,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马金凤曾任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等。


“洛阳牡丹”的凤冠

长按屏幕——识别图中二维码
一起来修复“打乱”的凤冠
她是“挂帅”一生的传奇“穆桂英”,98岁豫剧大师马金凤用地方戏唱出中华魂
https://mp.weixin.qq.com/s/DHoPEcEnEpMlBy39UktzaQ
中国文艺网


大家好,文联“小艺”又跟大家见面啦~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其挥毫,唐代诗人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不朽名句成为对牡丹风姿的最美盛赞。
在豫剧艺术舞台上,也有一枝“牡丹”,她从艺九十载,声名九州闻,被誉为“洛阳牡丹”。她是谁呢?且听小艺慢慢道来吧——

马金凤:
地方戏唱出中华魂 新行当一炮震乾坤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喜欢豫剧的朋友一定对这个唱段非常熟悉,这一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出自豫剧大师马金凤的名作《穆桂英挂帅》。

“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
这句全国上亿豫剧观众耳熟能详的话,诠释了人们对这位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由衷喜爱。
马金凤从艺90余年,名震梨园半个多世纪,被公认为豫剧名旦之一。
她的剧目、流派与行当,还与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先生有着深厚的渊源。

1954年,梅先生在上海偶然看到马金凤演出。
演了一辈子穆桂英的梅先生,从服饰、眼神到台步,从贴水鬓、戴头饰到穿彩鞋,对马金凤一一指点。



1956年,修改提高后的《穆桂英挂帅》进京演出,一炮打响,马金凤“洛阳牡丹”的美誉迅速传遍,“帅旦”行当的名声也迅速传开。



1957年,梅先生到洛阳演出,把自己带过的一顶凤冠送给了马金凤,正式收她为徒。



“这个凤冠,作为我来说,我就觉得这是我的生命。我什么都舍得扔、搬,或者是送人,这个凤冠舍不得送人。这是我的命根子。这是梅先生给我的,永远(向梅先生)学习,永远跟着这个凤冠走。”
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从中原大地唱响,轰动京城,巡演多省,走遍港澳台,迎过亚运盛会,上过央视春晚。

因为她和她的这部戏,形成了豫剧“马派”艺术,诞生了“帅旦”这一全新的戏曲行当。

90多岁高龄时,马金凤仍旧能“挂帅”出征,依然是风采如故,成为一个传奇。

她创造的“帅旦”行当,在她和她众多弟子的传承弘扬下,继续以高亢、清脆的唱腔,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形象,唱响在全中国,展现着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