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道经》第一章:天地之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是用来破道。道,代表宇宙万象,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常:是恒常的。 常道,恒常的道理,有变得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 名:名称。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常名: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就是万物的自性。 老子从天道出发走向人道,孔子是从人道走向天道。 易经,用一句话总结,一阴一阳之谓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开端,本源;母:化生万物的动力。 无,和有,也是要好好去理解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站在无的角度看世界。 观: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做观。 见:用眼睛看。 有无,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为人处世尽量不要走极端,搞对立,要做良性的互动。 玄同,站在更高角度都是相同的。 玄之又玄,后面的玄是否定前面的玄的, 世界上有各种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 向内观可以观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今天起我们讲道德经,今天讲第一章,我们在讲道德经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其实“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没有办法表达。 所以,只好用一画开天,这一画开天中的一画现在叫做符号,当时叫做“相”。可是,这样一来就影响到几千年来,我们非常迷这个相,看天“天相”,看人“人相”,看地“地相”,老子看到这个状况就感觉到这样下去不行,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相所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前进。所以,他就决定要破“相”立“道”,把“相”破掉,把“道”立起来。因为伏羲立了相,大家就执着于相,所以老子又担心了,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就会执着于“道”了。所以,一开始他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非常”是警告的意思,是因为伏羲氏当年没有文字,没有办法表达出来,老子把它说出来,说出了这个道,可是大家呢,不要执着于这个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道来破道的。这个道,它是代表宇宙万象,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都在里面,因此,这里头这个“常”字非常重要,“道”加上一个“常”字就变成了常道,常道就是恒常的道理,这里头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所以,老子又说了,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名称,伏羲氏当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出现这个名称,老子当时的文字比较成熟,所以名称就出来了,可是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它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受这个名称的影响,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一个字叫做常名,常名就是它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那叫什么?叫万物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本体,本体也就是形上。天道是老子所说的,而当年的孔子大部分说的是人道,天人合一,从他们两个人身上一定要做到合适的配合,老子从天道出发然后走向人道,孔子是从人道出发,然后走向天道,但是最后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天人合一”的大道宣扬出来,易经上讲的是“阴阳”,道德经讲的是“有无”。所以,第一章讲到“有无”重要的两个概念,一个有一个无,这两个不同于阴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和母有什么不同?始是开端,是本源,它本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母是能够使万物生化的一种动力,一切的总根源叫做无,但是无里面它会产生万物,这个就要靠什么7呢?靠“有”,如果没有“有”它就产生不了任何东西,所以无和有这两个名词,也是我们学道德经的时候,必须要好好理解,好好琢磨的。所以,老子下面就劝我们,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个常无一个常有,常无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要站在这个“无”的立场上来想事情,你本于无的时候,你不离开无,而你想要观察宇宙天地怎么变化的这种玄妙,这是有可能的,你常常本于有,然后你想要看到宇宙万物,我们看见部分的变化,这也是有可能的,而两边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叫做观,这个观是观看的观,观不是简单的观,不是说用眼睛看才是观,而是透过精神来体验,眼睛看其实那叫看见叫见,观是通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观音菩萨有没有在看你,但是他无时无刻的都看到你,那叫观,用精神关照比肉眼看,要明白得多。我们再看看后面这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他告诉你有跟无是相同的,它只是名称不同,而有无不是对立的,其实世界上就没有对立的东西,它只有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互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麻烦了,对立就僵在那儿了,所以我们为人处事的时候,尽量不要走极端搞对立。要让他对待起来,彼此尊重,彼此包涵,做良性的互动,下面同谓之玄,正因为他同,所以才叫玄妙,我想整个道德经有两个字很重要,那就是玄同。 玄同,一般人看不懂,他认为是不同的,但是你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得更深广、更广泛、更深入,你会觉得那本来就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玄之又玄就是说,前面的玄,你要把它破掉,否则你就很悬啦,现在很多人一听《道德经》都说老子玄,道德经玄,就是因为没有读懂《道德经》,所以玄之又玄后面这个玄字就是拿来否定前面这个玄字,破了就不玄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呢?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门,天门就是似有似无,又有又无,这就是“道”。所以,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你像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这就是《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一章有几个要点,一个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第二个是常,常是恒常的,不能常常变动的;第三个是名,名只是名号而已,很不可靠,也不要太相信。然后无和有是相同的,最要紧的一个字就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