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也没有魔法:读《中年之路》


1、第二次成长
2019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第二次成长》,里面有很多初入社会的感想。
今天看到这本《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再次感慨,成长无时无刻不在路上,可能不止需要第二次成长,还需要第三次、第四次。诚如古人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尤其是日复一日工作的打工人是非常容易懒惰的。
这种懒惰并非肉体上的懒惰,大家白天都兢兢业业的工作,996甚至007,没有一刻停歇。
但是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我们陷入了某种停滞。下班尤其想放松一下,倒头便睡或者是进入短视频带来的即时刺激中,脑子是不想再动一下的。
没有新的思维注入,也就不会新的行动和改变,年岁增长,但是似乎人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如果没有什么刺激,大概也就这样过完剩余的人生。
但是好多人在中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
可能孩子出生了,家庭责任变重了;父母身体不好了,要承担更多照顾的责任;35岁被职场要淘汰了,然而并不知道职业要何去何从。焦虑、紧张纷至沓来,随着年龄增长,钱包没有鼓起来,心气一日不如一日,未富先衰。
大部分人的成长之路是相似的,小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想要大干一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超级英雄,然后发现自己的这些投射、希望以及期待完全实现不了,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这本书《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阐述的就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2、收回投射
总结这些危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家庭的,一种是职业的。
家庭的危机主要来自对亲密关系的绝望,这种亲密关系既包括与原生家庭的(这个话题现在很火),也包括与伴侣的。
我们渴望从父母那儿获得教导与支持,在伴侣那儿获得信任与爱。
但是有时候情况不太妙。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
首先对于父母,我们不能有太多要求,他们也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成年人,诚如作者所说:“除非我们能够将父母视为其他成年人,否则我们无法长大;父母在我们的生命中肯定是特别的,也许还曾受过伤,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是那些踏上或没踏上自己心灵旅程的人”。
另外对于伴侣,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基于自由恋爱结合,大家对彼此有这样或者那样需求的投射,在荷尔蒙的催促下两人结合,但是等激情褪去,两人并非对彼此的想法非常了解,那么信任通常很难。所以据统计:基于生活需要的婚姻比基于爱情和相互投射的婚姻更有可能长久。
总结来说,就是:人只能靠自己。尤其是心理及感情的成长需要,诚如作者所说:“一个人必须在失望和惆怅中,开始为自己的幸福承担责任。没有外人能拯救我们,照顾我们,治愈我们的伤痛”。如果处在亲密关系中,想清楚:“我期待这个人替我去做些什么?”而不是笼统的爱和期待。
3、找到自我
再来说职业危机。有时候扪心自问,我们选择这样一个职业,更多是出于社会价值观、父母价值观的期许。
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按照预定的剧本走,我们既没发家,也没致富,我们只是庸庸碌碌中的一员,自责、失望、焦虑、紧张接踵而至。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反向思考一下,自己的某些思维适合社会串通一气的,社会奖励我们因为我们是生产力,而不是因为我们做了舒服的自己。用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希望个体发挥对社会有用的功效,以此来奖励个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痛不痛苦、难不难受不在它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作者提出需要把工作和使命区分开。
认认真真的工作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但是还需要问问自己真心想做什么(抛开社会价值观的误导),坚持下来把它作为一个爱好,滋养自己的心灵。
4、生命是一道光
不断成长,我们发现“并不是只要我们心底善良、意图良好、行为正确,事情就会进展顺利”,生命之旅并不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契约。
但是面对糟糕的境况,我们却又是有选择的余地的。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并没有决定我是谁,我的选择才决定了我是谁。
这就是生命的可贵之处,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迎难而上,面对真实的自己。
摆脱父母的期许、社会的期许,链接真实的内在,就能上岸,脚踏实地。
生命就变成一道光,焕发出中年时代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