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淮扬细点谈茶社

2023-08-25 12:01 作者:真探高文麒  | 我要投稿

上海有一种全国仅见的馆子,它把两种菜系组合到一起,叫“川扬菜”,其实就是把川菜跟淮扬细点搁到一块儿,菜是上海风味的川菜,点心则是扬州点心。为什么会这么组合,很早以前,我在台北就见过这种“川扬菜”餐厅,但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明白这种组合究竟怎么来的,今天咱们就聊聊扬州点心,叫它淮扬细点也可以!

要谈扬州点心,肯定绕不开“富春茶社”。咱们就先说说富春。

“富春茶社”曾经是扬州茶点的代表。但是最早的富春并不是茶社,而是种植、销售盆栽花卉的“花局”。清朝末年,扬州“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风俗依然盛行,光绪年间,扬州人陈霭亭租了得胜桥巷子里的民房和空地,创办“富春花局”,栽培花卉,创作盆景。宣统二年,他的儿子陈步云继承父业,继续经营。

民国初年,扬州商会会长周谷人的父亲,七十多岁的老爷子每天要上茶社喝茶。但是当时茶社大多是清帮的“堂口”,江湖人物天天在这些茶社走动,周谷人不愿父亲和这些人接触,又无法说服老爷子别上茶馆。陈步云便向周谷人建议,在他的花局里自办茶社,专供老太爷和朋友们享用,茶社就此开张。


起初茶社不挂招牌,一直保留“花局”名称,以免清帮中人来找麻烦。开业一段时间之后,陈步云才将花局改名为“藏春坞茶社”,不久更名为“借园俱乐部”,最后才定名为“富春茶社”。

由于周谷人在扬州商界的关系,当时的盐商,士绅与文人雅士,常常来此地赏花、品茗、下棋、吟诗。陈步云为了迎合客人的需要,除了供应茶水外,又请来厨艺高手,供应包子、点心,生意十分兴隆。

富春的茶客包括扬州各行各业,慢慢地各自有习惯落坐的区域,于是茶社里渐渐形成了几个区块。有人开玩笑把每个区域按客人的工作性质起了昵称,分别是:“乡贤祠”、“教育厅”、“商业厅”、“县政府”……等等,后来又演变为“乡贤祠”、“大成殿”、“土地庙”、“义塚地”四个地区。

坐在“乡贤祠”的大多是扬州有头有脸的人物;“大成殿”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土地庙”是盐商、钱庄、各种公司行号老板。“义塚地”,则是开玩笑的称呼,“义塚”指的是无主孤坟乱葬岗,此处是个小广场,泥地上放了几张桌子,柴棚遮盖,十分简陋,客人五方杂处,无所不包。早期的富春茶社固然以上层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但也不能将下层人物拒之门外。你上你的“乡贤祠”,他上他的“义塚地”,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富春茶社一开始就以价廉物美著称。当时一般茶馆里点心都是以笼计算,一笼十六个,最少也得叫半笼。这种方式对一般客人来说,份量实在太大了。于是富春首创“杂花式”供应,一笼包含八种点心,每种两件,四咸四甜。也可以零买,按件计价。今天的富春则有点心拼盘,一个蒸笼里各种点心每件一个,方便初次光临的顾客品尝。

富春的茶名为“魁龙珠”,当年是由富春自行窨制。用浙江龙井、安徽魁针,加上富春自己种植的珠兰。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茶色清澈,解渴去腻。我到扬州的时候慕名去了一趟富春,只觉得“魁龙珠”苦涩,毫无传说中的特色。

1913年,富春的师傅改良了传统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的制作方法,大受顾客欢迎。他制作的油糕通体半透明,柔韧异常,层层相叠又层层分离,甜糯适度而爽口;翡翠烧卖则以绿色叶菜为馅,口味有甜有咸,绿色馅心,透过薄皮形如碧玉。这两道点心被称为扬州“面点双绝”。


淮扬名厨尹长山则在包子的种类上下了一番功夫,三丁包就是他首创。当时富春吊鸡汤,每天得用大约五十只鸡。鸡肉、鸡皮以及下脚料抛弃就太浪费了,于是尹长山就和陈步云商量,将鸡肉切成丁,外加猪肉丁和笋丁,做成三丁包子。同时,师傅们还用多余的鸡皮拌干丝,或做成鸡皮饺。富春还通过“粗改细”的方法增加花色种类,比如油饺子、开花馒头,原本是烧饼店里卖的粗点,经富春一改进,口味别具一格,深受好评。

今天的富春茶社,各种包子、干丝也都不缺,还加上了狮子头、蟹黄汤包、黄桥烧饼……等等。令人惋惜的是,早已没有当年富春的风采,质量不行、价钱还贵,几乎都是游客来消费。已经变成纯粹应付观光客的一锤子买卖。

自从扬州铁路通车之后,观光客大批涌入,凡是观光客多的地方总是要饱受摧残,景点如此,饮食更是如此。

不仅富春茶社,盛名远播的淮扬百年老店“福满楼”也难逃一劫,前几年我到扬州出差,晚上九点半才到扬州,直奔福满楼吃饭,就剩我们一桌客人,但不管是清炒虾仁,清炖蟹粉狮子头,红烧鲢鱼头,每道菜都像模像样,确实是名符其实的淮扬名店。

淮扬菜的清炒虾仁可称一绝,只有小纽扣大的虾仁,壳剥得干干净净,讲究整盘都是虾仁,连葱姜都见不到,又鲜又脆,吃完盘底一点浮油都没有。可是这回一去,虾仁太咸太油而且壳没剥干净,狮子头简直可以当皮球,唯一没变的是煮花生米。


不过,扬州还是有值得去的茶社,每回到扬州我必定要去望月桥下的“冶春茶社”。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市郊酒肆,自醉白园始,康熙间如野园、冶春社、七贤居、且停车之类,皆在红桥。”可惜扬州北郊的百年茶社,大多已随岁月消逝。


扬州北边,转过“望月桥”,走下通往河边的斜坡,右手边就是“冶春茶社”。冶春茶社是目前淮扬细点做得还行,而且价格相对合理的老字号。


冶春这个名字,本来不是茶社,而是诗社。清朝初期扬州的诗文之会相当活跃。参与人物广泛,除了文士之外,还有官吏、商人、优伶、僧道……等。当时在瘦西湖冶春园举行的诗文之会相当有名,称为冶春诗社。

冶春茶社的历史比较复杂,它的前身主要是“香影廊”与“庆升茶社”,香影廊据说是因为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扬州一带负责给皇帝提供日常茶水而闻名。冶春本来不在这个位置,冶春的旧址在天宁寺斜对面的御码头旁边,是一座小而精巧的临水园林建筑。当时也不叫冶春,而是香影廊,以及隔壁的庆升茶社。


民国初年,丰乐下街“餐英别墅”的主人、著名园艺家余继之,在自己住宅东面开设茶社,经营点心,饭菜,也兼营花木,称为“冶春花社”。

丰乐上街的“香影廊”则是孙天今四代相传的祖业,旁边是孙天今的小舅子马金科开的“庆升茶社”,经营蟹黄汤包、大煮干丝、淮扬细点。

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中写道:“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和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壶茶或一两种小点心,在河中唱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这一段描写的,就是当年仍然在老位置经营的“香影廊”与“庆升茶社”等一众茶社。

后来冶春花社,庆升茶社和香影廊,由当时的扬州市饮食公司接管,合并为“冶春茶社”。今天的冶春茶社已经开了不少分店,质量尚可,算是扬州制作淮扬细点、大煮干丝、狮子头,比较像样的一家老店,尤其千层油糕作得相当地道。

从前每天早上八点左右,下午三点左右,望月桥下的冶春,还会推着小车到望月桥边摆摊子卖点心,口味一样,价钱比在店里吃便宜。

这个小推车是我一生难忘的记忆,有一回从平山堂回城里,路过这个小摊子,因为冶春的千层油糕确实好吃,小摊子上买还便宜,于是不知轻重地买了五斤,那估计是我近十来年最后一次吃千层油糕,至今对千层油糕还是提不起兴致。这么多年过去,也有好多年没去扬州了,不知道今天的千层油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当年望月桥头的小摊子还在不在?


淮扬细点谈茶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