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佰》是一部纯粹的战争电影,我也许会给高分
《八佰》的故事梗概大概就是中国军队拼死抵御日军,只为最后向昔日的侵略者英、法乞求庇护的故事。
尤其是最后军队撤入租界后,四行仓库和现在高楼林立的上海一起出现的镜头,仿佛一切成果都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怜悯和庇护。还有之前的“我不管这场仗是输是赢,战争结束了,至少百姓能少受些苦。”为反战而反战,自从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之后,清政府、民国政府、汪伪政府、伪满洲政府,哪个没投降过外国列强,哪个政府让百姓少受战乱之苦了?这样的反战思想只能把侵略者的炮火换成了皮鞭,动摇不了侵略者的掠夺本质。
所以矛盾之一就在这里,中国今天的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来自谁的怜悯或庇护。
另一个矛盾 ,美式资本主义下的民族主义失灵问题。民族主义原本封建社会是基于保卫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但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生产资料是流动的,很难有普遍性的共同利益可言。后来的德国、日本借由民族主义加上资本主义使其国内资本实质上联合成了民族资本主义,拥有了实质上的共同利益,但最终盲目依赖民族主义最终发展成了极端民族主义。电影里的最高潮的部分实质上也只是反映了民族主义的“回归”。
客观上冷战后快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几乎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如德国、日本、韩国、印度等。甚至一度引起了美国的打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式资本主义的时代落后性,而美国自己走上了新自由主义,即跨国资本的联合,实际上就是资本不再和普通美国民众存在普遍的共同利益,可以随时撤离任何国家的没有祖国的资本联合体。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合流后也就形成了现在国际上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即希望国有资本一定程度上为国民提供保障。
以上,为当时时代发展的脉络梳理。
再说回《八佰》,客观上如果《八佰》是一部没有一丁点政治私货的纪实商业战争电影那它完全是合格的,现在的《八佰》充其量只能和冷战时期暗示你做出“正确选择”的美国“外宣”材料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