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格测试,很多人不知道的小秘密...
在高考来临之际,学生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专业。这个决定似乎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甚至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家长、老师和学生们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方法来准确地确定适合的专业。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方法备受关注,那就是使用MBTI(Myers-Briggs类型指标)测试来评估学生的性格类型。
在过去的几年内,性格测试已经成为了一个市值数十亿的产业,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不论是公司的入职面试、职业规划、学生发展,甚至是相亲时,我们都有可能被要求做一个例如MBTI的性格测试,以此来评判我们的性格是否适合某一个岗位、某一个职业、或者某一段婚姻。网友们也热衷于为历史上的名人与自己喜欢的虚拟人物贴上四个字母的性格标签,寻求共鸣与娱乐。
但是,我们的性格真的如此简单,足够用一段刻板印象概括吗?

在MBTI测试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都在谈论着这个神奇的测试。毕竟,通过回答一些问题就可以拨开笼罩在我们性格上的迷雾,将每个人放进属于自己的分类中,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我在好奇之下也进行了尝试。
但得出的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
当时的我正在大学进行心理学的学习,但MBTI测试的结果告诉我,我的性格类型不适合学习心理学,不适合当心理咨询师!
看到这个结果,有的朋友开始劝导我,我应该选择另一个更加“适合”我的专业,因为按照我的“性格”,我是无法在目前的道路上长久地走下去的。
这让我感到无比的迷茫。难道我多年来的梦想与努力在一纸性格测试面前如此的一文不值,是可以轻易地因为“性格不符”而被否定的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给每一项工作与职业圈定了某个固定的刻板印象,认为只有符合这个印象的人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和别人塞进各种精心设计的理论框架中。
我们天生渴望着理解自己和他人,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解释我们行为和思维的复杂性。而MBTI测试和其他基于性格类型的测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方式来"理解"他人。它们创造了一种刻板印象,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可以采取心理上的捷径。
如果我们只是在某种特定关系中有短期目标,只是想从对方那里得到迅速的结果,而不是建立深层联系和转变,那么基于这些测试的理解无疑是有用的。它们提供了一种快速了解他人的方式,让我们能够迅速抓住一些关键特点。
然而,每个人的心理和个性都是独特而复杂的,无法完全被简化为某种标签或类型。心理学家本杰明·哈迪(Benjamin Hardy)在《人格并非永恒》一书中认为,某些人格测试与星座运势一样的“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可以改变甚至创造自己的个性,这些测试却给人们带来了危险的限制性信念。

性格测试很有趣,但是它们暗示了我们的性格是不变的。MBTI测试的分类方式基于二分法,而实际上人的个性特征是连续变化的。性格测试将我们的性格固定了起来,于是一场测试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跟谁步入婚姻。
MBTI测试是伊莎贝尔·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布里格斯根她们对卡尔·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荣格八维(Jungian Eight Function Model)开发的。MBTI通过将荣格八维的连续性维度转化为二分选择,简化心理功能的描述,以及引入字母代码,使其在荣格八维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这种简化使MBTI更易于应用和理解,但也可能限制了对个体的全面理解和描述。
与基于二分法的MBTI不同,更加复杂的荣格八维将每一个维度都看做一个连续的谱系。这意味着每个人在每个维度上都存在一个位置,可以在该维度的谱系中占据不同的点。
例如,在外向(Extraversion)和内向(Introversion)这个维度中,一个人可以在外向和内向之间的谱系上有不同的位置。有些人可能在谱系的一端,表现出明显的外向特征,喜欢社交活动、与他人互动,而另一些人可能在谱系的另一端,更偏向内向,更喜欢独处和自我反省。
这种连续性的观点意味着人们在不同维度上的性格特征不是二分的、固定的,而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的范围内。每个人可以在谱系的不同位置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种观点更加强调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避免了简单的将人们归类为某个固定的类型。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MBTI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了解个人特质和偏好的线索,但也需要意识到这些表面理解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时刻谨记,人是复杂多样的,是不能完全用一套标签来定义的。
毕竟,就连卡尔·荣格也曾经说过:“没有纯粹的内向或外向者。这样的人会在疯人院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