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塾·武道哲学 | 朱建华:截拳道的人本主义之李小龙的人本思维

在截拳道中,“所有形式的知识最终都意味着对于自我的认知。”
是的,这就是李小龙截拳道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现的是李小龙以人为本,以每一个练习者为本,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解放,自我表达,截然相反于传武门派为本的截拳道人本主义思维方式——因为格斗表达的主体,永远是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特征鲜明的人,而不是机械化的固化的门派、招式或套路。
此种武学思维方式,是李小龙在半个世纪前突破传统局限,实现武道伟大变革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
在传统武术中,每一位习练者只是门派武技特定理论框架、特定套路或模式之内的产物。
在现代搏击中,每一位练习者,包括那些冠军们在内,也都只是特定搏击规则之下的产物。
李小龙认为:“如果知识和技能只是循着传统的模式去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之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因为“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机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自由搏击。”
千人一面,门派化印模打造,或圈在绳圈之内,遵循特定搏击规则去有限制的发挥,都不同程度的会扼杀习练者无所限制的自我创造力,以及全然地自我发现、自我表达的能力,这是李小龙所指出的传武和现代搏击的最大弊端之一。
前者,导致传武和传武人从思想到行为上的僵化和固步自封。同理,后者——各种规则下的搏击,亦存在同样的问题,区别只是自我限制的程度不同。虽则各类现代搏击较之传武更追求实战,但也只是局限在规则限制之内的固步自封的高水平的实战和实践。
所以,李小龙当年要将自己从传武中解放出来,同时远离有规则的擂台搏击,就是要站在如何充分发挥人类两只手两条腿的格斗潜能的高度上,无所限制,无所束缚地开拓出一条以无限制全能科学格斗为特征,以每一个习练者的自我解放,自我表达为终极境界的人类武道实践新路。
一旦你给自己设限,给自己的实践设想,你的个人发展,自我发现就会因此停止。所以,李小龙一方面强调截拳道效率化形式和科学化训练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截拳道习者不要被任何特定体系——包括截拳道在内——所局限,一旦你借助截拳道的修炼到达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武道彼岸,你就要将它丢弃,走你自己的路。
事实上,不管任何武术,人永远是实践的主体,人永远是创造的主体,所以,在截拳道中,“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正是基于这个深刻认识,在截拳道的教学过程中,“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
李小龙曾言:“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这与马克思曾强调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异曲同工。
因此,在截拳道中,每一个习练者从李小龙原传核心出发的合道、合科学的自由发展,事实上,也是让截拳道始终保持其开放性,避免成为门派化武术,并得以生生不息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

截拳道就像没有圆周的圆,李小龙原传科学截拳道犹如圆心,是核心,是起点,是指南,至于每一位截拳道修行者自我武道的圆周能画多大,能走多远,能有多大成就,依赖于自我努力,自我发现乃至于自我造化。
“永远做自己,表达自己,相信自己,不要去寻找一种成功的个性并复制它”,
“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制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李小龙就是典型的创造自我天才的一代宗师,基于人本思维,李小龙后来天才般的发展出了最著名的截拳道第二性原则,即截拳道自我发展四原则——探究你自己的经验,吸取有用的,摈弃无用的,加上你自己特有的。
几十年来,它已成为截拳道人以及深受其影响的现代武术人保持自信,保持个体创造力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1969年前后,李小龙的武林朋友,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在事业上遇到了一些不顺,此时,李小龙个人的经济状况,也一样是捉襟见肘,但期间李小龙写给李俊九的信,永远是阳光普照,自信满溢。在其中一封信中,李小龙除了积极收集资料,帮助李俊九打开广告招生的思路之外,还附上励志诗《我是谁》来激励他的老友认识自己,奋发向上:
“我是谁?
这是很多人反复自诘的老问题。
虽然每个人都可通过镜中的影像看到自己的容貌,
尽管他记得自己的名字,年龄和过去,
对于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未必能够真的明白。
故而要问“我是谁”?
我究竟是志在蓝天的鹰隼,
抑或圈养于庭院的鸟雀?
我究竟是蛮荒大地的开拓者,
还是迷途中颤抖的小孩?
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如此窝囊,
但唯恐现实就是这样,
但我们仍可追逐自己的目标。
那些怀着信心去追求卓越的人,
灵魂将在奋进中获得洗涤;
那些敢于在逆境中求生的人,
顾盼于镜子的影像时,定能见得自己的真貌。”
是的,在截拳道中,“所有形式的知识最终都意味着对于自我的认知。”
无论在真实的格斗中,还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你要控制对手(他控),首先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控),你要与对手协和,首先要达成与自我的协和。
个人格斗实力、自我格斗风格或特长建构的过程,本质就是对于自我个性、身体特质和身心潜力结合武道实践的一个不断自我认识、塑造、挖掘、完善、精进的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李小龙的原传截拳道只是借假求真,引导你去认识自我,并从你的角度去深度体悟人类实战真谛的一个渐修顿悟的过程,一个指南,一条渡河之舟。
所以,学习截拳道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抛弃截拳道,忘掉截拳道——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登岸弃舟——进而回归简单直接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我表达的境界(非传统境界)
因此,截拳道修行的过程,与其说是练习截拳道,不如说是借助截拳道这个李小龙的巨人肩膀,发现自我和塑造自我格斗实力和特长的过程,而你每一次格斗胜利的本质,与其说是战胜对手,不如说是战胜自我的一个过程。
1972年,香港,记者泰德·托马斯(Ted Thomas)专程采访了李小龙,并留下珍贵录音。期间,李小龙回答了泰德·托马斯的一个提问——什么武术是最有效的,以及他为什么不相信各种风格的门派武术的原因:
“你看到了(武术有很多风格)。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不存在整体之外的部分性的最实用。我的意思是,我不相信“风格”(形式)这个词。
为什么? 因为,除非人类有3只手臂和4条腿,或者说在地球上存在有另外一群与我们生理结构不同的生物,才会有不同的格斗风格(形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都只有2只手臂和2条腿。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利用它们的格斗潜力。”
简言之,抛开那些名目繁多的门派和搏击规则,李小龙真正思考的人类格斗的本质问题是:
“如果能超越门派和规则的分裂,那么,所有的格斗风格最终只有一种风格——人类的风格。”
“在每一个格斗的当下,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如何诚实地表达你自己?”
如何诚实的表达你自己?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门派,不唯规则,不唯李小龙,不唯师傅,不唯截拳道,以科学实效为检验标准,你最重要的事情,是在截拳道的修炼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自律和专注,去不断的发现自己,去成长自己,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强化自己的实力,让自己与格斗融为一体,去感知,去整体的流动,“科学控制和自然本能合一”的表达你自己。
师傅能够引导你进入武道的大门——无论他是怎样一个武林英雄人物或大师,或者,哪怕他是李小龙——但是无法代替你去修行,更无法代替你去自我表达。
“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
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而我们还活着。
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
发现自我,
表达自我。”
请问,
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