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两大原因——清军六次入塞和农民起义
“崇祯元年(1628)岁末……陕西饥民苦加三饷,流贼大起,分掠鄜州、延安。”这是崇祯帝刚上位的内部情况,外部情况怎么样呢?这里借用一下史图馆的地图。

如图所示,东北形势严峻,后金已经牢固。但是宁锦防线和毛文龙的辽南东江镇遥相呼应,给皇太极造成压力。1629年7月,袁崇焕假传圣旨杀了毛文龙,皇太极吞并东江镇,没了后顾之忧。
1629年10月27日至次年5月1日,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入侵喜峰口,进犯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被称为“己巳之变”。
皇太极虽击败察哈尔部,但未完全控制内蒙地区,主要物资还得从辽东运输。这种情况下,单纯劫掠还是可以的,来去如风。但是不能长期占领塞内城市,这是危险的事情。
己巳之变的严重后果并不仅仅是八旗在京畿重地烧杀劫掠一番,而是皇太极证明了:八旗主力有能力绕过有明军重兵驻守的宁锦在漫长的长城防线上择其一点破关,而此时皇太极还没有彻底征服漠南蒙古。
此时的宁锦防线已经失去了遥相呼应的功能(东江镇没了),此时最合理的选择就是放弃宁锦将辽西走廊的防线收缩到山海关,同时加强蓟镇长城防线。在不能收复广宁阻止八旗西进的情况下,你把防线放在宁锦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辽泽的存在,八旗西进的路线离锦州非常遥远,你根本不可能在锦州对八旗西进蒙古做出任何反应。
既然主动防御是做不到了,那么被动防御该怎么防呢?核心思想很简单:抹平突出部,收缩防线,集中兵力。这就是广宁溃败以后熊廷弼的思路,也是当年徐达修山海关的思路:辽东很重要要守,可一旦辽东丢了连广宁都守不住,那就直接退守山海关。
为什么?首先是因为近啊,在那个通信靠吼运输靠腿的时代,补给线缩短三五百里,后勤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山海关依山傍海,地势险要,怎么看也比锦州这个是个围城打援的地方好守吧。
1634年,皇太极第二次入塞,进犯宣府、大同的数个州县,在河南包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曹文诏被调往大同抗金,以致被围民军趁机突围……1642年(崇祯十五年)十月,清军取得松锦之战的胜利后第六次入塞。
清军入塞对北方地区造成空前浩劫,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家园,成为流民,部分人加入农民起义军。
松锦大战之后,清军第六次入塞,通过战场接触,发现明军的情况不太一样了。辽兵元气大伤,可明朝却并未增兵,甚至还在撤兵,比如说白广恩,直接被调回陕西老家去了。
所以1642年年末阿巴泰率领清军入关劫掠时,没有勤王军了,虽然各地守城的明军士兵乃至乡勇还是拼死抵抗,甚至能给清军造成不小的杀伤,但是没有主力野战军撑腰,局面完全不同。
在阿巴泰出兵之前,皇太极已经察觉到关内局面有变了,他的判断是:
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或百万,或三四十万,攻城掠地,莫可止遏。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并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畴所领各省援兵耳,今皆败亡已尽,即有召募新兵,亦仅可充数,安能拒战?明之将卒,岂但不能敌我,反自行剽掠,自残人民,行赂朝臣,诈为己功;朝臣专尚奸谗,蔽主耳目,私纳贿赂,罚及无罪,赏及无功。以此观之,明之必亡昭然矣。
所以他才会嘱咐阿巴泰:
如遇流寇,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恶。如彼欲遣使见朕,即携其使来,或有奏朕之书,尔等即许转达,赍书来奏。
虽然联合农民军的计划不成功,但是清军对于明朝的虚弱已经认识到了。
之后皇太极死,清朝迅速从皇位争夺的混乱中恢复。多尔衮还是延续皇太极“联寇灭明”的政策:
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