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 III 研读摘要

2023-10-07 09:22 作者:行影之间  | 我要投稿

    【三.生产】

    “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居民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肉体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农民占有土地,城市居民占有手艺,那么,土地也同样占有农民,手艺也同样占有手工业者。由于劳动被分割,人也被分割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分工在工场手工业中达到了最高的发展。工场手工业把 一种手艺分成各种局部操作,把每种操作分给各个工人,作为终身的职业,从而使他们一生束缚于一定的局部职能和一定的工具。”「这是恩格斯叙述的第一次大工业革命之前的分工特点:大分工使得城乡分离,并使得二者的差别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农民从事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精神世界的发展停滞不前;城市居民为了谋生,各自训练掌握一门技艺,导致个性与自我发展的丢失。」

    不仅是工人, 而且直接或间接剥削工人的阶级,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用来从事活动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欲所奴役;法学家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这种观念作为独立的力量支配着他;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短视所奴役, 为他们的由于接受专门教育和终身从事一个专业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哪怕这种专业纯属无所事事,情况也是这样。「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原来大分工所造成的人身上的社会弊端更加严重:在资本价值观的利益影响下,人的精神和物质终生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它拘泥于这样的狭隘观念,即似乎一定数量的“人”无论如何必然注定要从事某一种物品的生产;它要使根据生活方式而区分的人的“经济变种”永世长存,这些人据说对从事恰恰是这一种事物而不是别种事物感到乐趣,就是说,他们落到了竟然乐于自身被奴役和片面发展的地步。”「这是杜林先生狭隘的剥削阶级思维,受到了恩格斯的强烈批判」

    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替它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 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这是恩格斯所提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在之后恩格斯更具体的阐述了这种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前提:“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也就是“按照预定计划实行社会生产”」

    “必须从大工业的历史中,从它目前的现实状况中,特别是从那个成为大工业发源地并唯一地使大工业获得典型发展的国家中,去了解真正的大工业;这样就不会想到要把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浅薄化,并把它降低为杜林先生的普鲁士特有的社会主义。”「我们要想了解大工业的发展,大工业的本质,就要从大工业的典型中去学习研究。恩格斯这段话蕴含的道理是: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对事物运动规律的不断观察中,我们得出了对规律的解释,也就是在存在中产生认识。

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 III 研读摘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