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初学中教史,注意这4点

2023-02-16 22:05 作者:徐影老师  | 我要投稿

诸位同学晚上好,咱们中国教育史的基础课已经开讲一段时间了,今天我来专门给大家说一说初学中国教育史,我们要注意的几个点。


教育史是什么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教育史就是以教育为主线的历史。


我们通过教育史,可以了解和研究自古至今人类是如何进行教育活动的、又发生着哪些变化,国内外的教育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差异等等。


教育史的基础是了解教育的重要事件和史实,这看上去好像就是背,但其实程度会更深一点,还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去分析解释这些教育事件,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就是深层次揭示规律和获得启示。


这也是我们教育学考研在复习时,各个学科中最先从教育史开始复习的原因。 


想要更高效地学好中国教育史,建议同学们注意以下这4点。

  • 历史背景很重要

  • 历史的承接性很强

  • 不要忽视古文

  • 注重专题总结与结构化梳理


历史背景很重要

对历史不太感兴趣、觉得历史有点枯燥的同学,在学习教育史的时候可能会比较痛苦;而平日里就喜欢历史的同学,在学习教育史的时候不仅会觉得有意思,还会感觉比较轻松。


我自己觉得历史非常有意思,读书期间听过特别多讲座,也很喜欢阅读和研究历史,所以在空闲时候也读了非常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章。


这也让我在给大家讲课的时候,能够调动教育人物或事件的背景和有意思的小故事,从而尽可能让诸位同学觉得教育史是门有趣的学科,引导大家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鲜活有趣和价值,帮助大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这样一来,或许你们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愉快心情,然后就像听故事一样,边听边吸收知识,最后学下来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24凯程学员基础课优秀打卡笔记


强调历史背景的重要性,其实也是我和大家强调底层逻辑的原因。如果没有了解时代背景、没有感受到事件的相关性,对于历史承接性的感受就会降低,学习镶嵌在历史中的教育就会觉得是负担,没那么轻松。


诸位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查阅相关知识点的背景材料,参考教材中也有很多相关阐述,我们在编撰新版《应试解析》/《应试宝典》的时候,也会在【凯程拓展】模块加一些有助于大家理解知识的内容。


所以,我会在讲课的时候把历史事件、教育实践等底层逻辑说清楚,诸位同学在听课的时候结合讲义去感知,可能会对相应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24凯程基础课《核心背诵讲义》


历史的承接性很强

历史具有很强的时间上的承接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学习中国教育史学科的时候,尤其能够感受到这种非常强的历史承接性,相信大家学习的时候会有明显的感触。


往年来看,你们的学长学姐在刚开始学习中教史的时候,都会更容易陷入到具体知识点当中,学哪一块就是哪一块,没有关注到历史发展的脉络,这样学下来就很难把中教史的内容串起来。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稍微注意一下,首先咱们先从纵向上把教育的发展串联起来,学完一块知识点之后从宏观上看一看,把它们梳理在“一条线”上,这样就不会觉得知识是松散的了。


这其实也是我们建议大家采取框架式学习和记忆的原因,知识点不会变成“一盘散沙”,不是散开的,不是红豆是红豆,绿豆是绿豆,而是像一串珍珠项链,所有的事件被时间和事件发展的逻辑串联起来了,逻辑越紧密,大家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越高些。

24凯程新版《应试解析》


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或许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我们都背过朝代的顺口溜,虽然可能不太相同,但不管用什么来记,在古代教育史模块把朝代理顺是非常重要的。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而在近现代教育史模块中,主要讲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派别对于教育的认识和变革。



不要忽视古文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非常值得我们继承弘扬,所以在中国教育史学科中也涉及了很多古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也需要我们非常细致的学习。


尤其是从真题考情来看,不论学硕还是专硕,近几年的中教史科目都很喜欢考查古文、文献,也很喜欢考查很微观的内容。


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小的概念,比如锁院制这种原本在书中只占一两行位置的小知识点。 


再举个例子给大家讲讲怎么学,比如中教史中的一个五星级知识点——《学记》。

《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可归纳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


24凯程新版《应试宝典》


仅仅知道教育教学原则的名称和含义还不够,在考试中可能会以古文材料的形式来考查。 

我们来看一道311教育学基础综合的真题。

【2022,311,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大学》)“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上述各句中“教”字的相同含义是(     )


A.反求诸己

B.养子使作善

C.以身垂范

D.上施下效


可能诸位同学现在选不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但从这道题中大家就能感受到,除了背会这道题本身所涉及的知识点,我们还需要对相关的古文有了解。


当然也不用大家全文背诵古文,只是要在看到的时候做到能够翻译,能够明白材料在说什么、提炼出它的观点就行。


关于古文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大家不用担心,我们都会在课程中给大家讲到,而且真题所考查的内容大概率不会超出孙培青老师的两本教材——《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教育简史》。

这两本书分别从纵向历史发展脉络和横向专题总结两种组织形式来讲中国教育史,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性著作了,非常值得大家认真阅读学习。


总之,同学们在学习中教史的时候需要学得稍微细致一些,关注传统文化和知识点相关的古文,我们也会在课程中有意识带同学们学习。


注重专题总结与结构化梳理

我们在教育心理学学科当中,会学到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对于学习、教育的观点——学习者是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知识的,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编码系统来获得认知结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来解释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他常用“认知结构”来表示“图式”。


这些都告诉我们要注重专题学习和结构化梳理,要有结构、有逻辑地进行学习,这也是我们一直引导大家去做的事。


不论学硕还是专硕,诸位同学应该都浏览过相应的考试大纲,其中有些内容对于知识点的罗列顺序是有些散乱的,比如宋元明清和批判理学等。


因此我们在编撰资料和授课的时候,在考纲知识点全部覆盖的前提下,按照大家更好理解和记忆的结构顺序,对知识的组织和呈现做出了调整,这样整个中国教育史的逻辑就更清晰了。


在日常学习的时候,建议同学们注重专题总结,可以从纵向上总结,也可以从横向上梳理,可以总结小章节的知识,也可以总结大模块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学得更加清晰有条理。


这一点不仅在《应试解析》/《应试宝典》中有很多体现,大家也会在课程中感受到。


不过同学们现在可能没什么感觉,因为还在第一轮学习,处于框架逻辑的基础梳理和建构过程中。尤其是自己初读教材,从中提炼总结确实会有些困难,往往到了后期学习才有更深的感触。

24凯程基础课《核心背诵讲义》


听过课的同学对这张表格应该很熟悉,咱们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知识都可以浓缩在其中。


当你可以在脑海中建构这样的表格,并且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填满每个格子,那就说明你把这门学科学明白了,到了考场上就很有底气,不会害怕答题。

 

如果我们不进行总结,只按照章节顺序来学习,本来知识点就没那么好背,如果再没有提炼总结,即使背下来基础知识,在考场上碰到综述题时,作答也会比较困难。

所以大家一定要格外注重专题总结和框架建构,从宏观到微观梳理清晰,做到胸中有沟壑,肚里有真材。 


以上就是我们初学中国教育史这门学科要注意的地方,相信诸位同学看完会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方向、更有把握,后面再详细给大家讲讲中国教育史怎么学。


中国教育史已经开课一段时间了,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感悟和建议,都可以分享出来,咱们评论见~



初学中教史,注意这4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