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郑永刚一生深植创新精神
2月12日晚间,杉杉股份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郑永刚因突发心脏疾病救治无效,于2023年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
郑永刚的一生可谓传奇,在创立杉杉这一服装“第一品牌”之后,转而向高科技产业转型,打造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综合生产商;2020年底,62岁的他再次进击,斥资超50亿元收购LG化学的偏光片业务,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7年,和甬商前辈一样,郑永刚也来到了上海,希望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杉杉找到“第二曲线”。
他接触到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技术,尽管当时只是一项科研课题,但他感受到了产业前沿的气息,开始推进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并拓展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业务。
1999年5月,杉杉与鞍山热能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杉杉以资金、鞍山热能研究院以“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技术,共同投资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中间相碳微球”是国家863项目,2001年正式投产,终结了日本企业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垄断。
\在新材料方面,杉杉八年磨一剑,在全产业上下游持续投入、研发、并购。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发布,是锂电池行业第一个爆发期。2014年电动汽车崭露头角,锂电池行业进入第二个爆发期。一直坚持的杉杉终成大器。行业中有一种说法,“杉杉一天不出货没关系,一个星期不出货中国锂电市场要出问题,一个月不生产全球市场要出问题。”
\ICC鑫椤资讯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132.96万吨,作为市场主流的人造石墨占比达到79.8%。其中,杉杉负极人造出货量突破20万吨,同比增幅100%,出货排名蝉联全球第一。
\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2020年底,郑永刚决定进入显示行业,斥巨资收购LG化学的偏光片业务。偏光片是液晶面板产业链的上游材料,占液晶面板成本的15%左右,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郑永刚表示,通过收购实现对卡脖子材料的突破,于国于民于企业都是好事,同时这项业务也具备很高的商业价值。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曾任中国建材董事长,深知研发面板玻璃的技术之难。他说:“过去我总为中国缺少偏光片发愁,所以当郑永刚先生和我谈这事时,我兴奋得几乎跳起来。这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但我们需要优秀的企业家来引导这次跳跃。我相信他能做成,事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便是企业家精神。”
2022年8月,杉杉股份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杉金光电的偏光片业务实现销量6807万平方米,营业收入约57.3亿元;实现净利润约8亿元,利润贡献近半。三季报显示,堪称“现金奶牛”的偏光片业务前三季度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9.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