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公交,创优为民
织密“微循环”线网,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赓续劳模精神,打造“日行一善”服务品牌,获得乘客好评……从优化公交线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再到助推城市文明发展,近年来,武汉公交不断创新特色服务。近日,记者采访了武汉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达曹。
织密“微循环” 市民出行更便捷
“城市发展的需求到哪里,武汉公交的服务就到哪里;乘客的需求到哪里,武汉公交人的服务就到哪里。”何达曹说。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地铁+公交”的出行模式。
武汉公交集团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线网,畅通“主动脉”,织密“微循环”,加强与地铁线路的接驳,为市民乘客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
2013年1月21日,武汉公交集团开通了311路、339路等第一批9条微循环公交线路。“此后每年,武汉公交都有微循环公交线路开通运营。”何达曹介绍,微循环公交线路的突出特点是线路短、频次高、周转快,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这些线路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小区旁、小巷里、地铁口、大街上,夜以继日,循环往复,便利着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深受市民的信赖与喜爱。
今年3月30日,武汉公交集团正式开通今年首批16条微循环公交线路。“力度之大,数量之多,在武汉公交的发展历史上都是头一回。”何达曹说。目前,武汉公交集团营运线路达538条,其中微循环线路166条,覆盖武汉三镇。
“民生连着民心,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何达曹表示,下一步,武汉公交集团将进一步统筹全市公交线网布局,全年将优化调整66条公交线路,加强公交、地铁“两网融合”,织密微循环公交网络,科学、合理地满足市民的公交出行诉求,全力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质量。
此外,武汉公交集团不断创优为民服务,10条“红色旅游公交专线”串联起武汉重点红色场馆,为乘客寻访红色教育基地当好“向导”;“护学模范线”20路的26名驾驶员把公交车开成“校巴”,7年来细心呵护小学生上学放学;“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741路和780路的驾驶员爱心助残16年不变……一条又一条特色服务品牌公交线路,满足市民不同的出行需求,带来更多便利服务。
赓续劳模精神 彰扬行善文化
在武汉公交集团的发展过程中,何达曹一直很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与引领作用。他鼓励企业全体员工在工作生活中传承、弘扬劳模精神、抗疫精神,珍爱“日行一善”服务品牌,扎根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沃土,为武汉这座城市乃至全社会传递正能量。
今年4月28日,武汉“大城工匠”、武汉公交集团汽修工郑春明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从1951年武汉公交出现第一位劳模程克斌,到今年的郑春明,70年时间里,武汉公交的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累计涌现出了214名劳模,其中包括3名全国劳动模范和10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达曹介绍。
2020年,武汉公交集团发起倡导的“日行一善,德润江城”主题实践活动,先后荣获了“第四届运输服务榜样品牌”“全国公交企业‘时代先锋’优秀文化品牌”两项荣誉。这项活动于2016年9月第一次发起,并被纳入武汉公交集团员工最高奖——“总经理特别奖”的表彰范畴。活动开展以来,公交员工的善行义举层出不穷,先进人物、模范群体、正能量“网红”不断涌现。“许多公交驾驶员因为安全行车、热心服务获得奖励,为善之心得到极大鼓舞,行善之举在员工队伍中不断发酵。”何达曹说。目前,“日行一善”已在武汉市交通运输全行业乃至湖北省公交行业落地生根,覆盖到百万从业人员,成为行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
2020年战疫期间,武汉公交8400多名党员干部员工勇当“城市摆渡人”,深入战疫最前线,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武汉公交集团被授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武汉市“疫情防控市场保供作出突出贡献企业”等荣誉称号。武汉公交739路驾驶员聂三华等一批个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
“员工身上的劳模精神、抗疫精神、崇德向善等优良传统一直都深深感动、感染着我,在我看来,这是属于我们武汉公交人的精神谱系。”何达曹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汉公交人在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感召和引领下,在企业文化的赓续传承中,必将汇聚起更强劲的克难攻坚、干事创业的力量,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续写武汉公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人民满意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