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的时候情绪无法控制?是我一个人吗?
今天想聊一聊英语亢奋的问题。
现在我在工作和学习中使用英语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逻辑经常不清晰,而且写英语文件的时候会有情绪上头的奇怪感觉;相对的,中文总结文件逻辑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通讯的时候往往用词非常礼貌、情绪表达非常含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这种问题可能只在我身上存在。
为了简单反省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许可以从学习经历入手。
首先是学习氛围:
作为一个90后,小时候我上过各种各样的英语辅导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四五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很多低年级小朋友的辅导班,叫小蜜蜂英语。配套了小蜜蜂动画教学(其实是真人和动画混合)的DVD用来课后学习,并且还开通了热线电话可以用英语和老师聊天;课上的氛围很好,老师鼓励学生们为了小奖励(卡片之类的)多说多做,并用动作记单词等等。另外课外班的学习氛围很好——为了背下课文时全班的喝彩声,我当时速背(速忘)了好多课文😂。
中学的英语课上,老师为了让大家多参与,会鼓励同学互相交流、放开想象、让气氛活跃一些。初中我和哥们演过加菲猫的话剧,其他同学演过小品和不同地方口音不同的人……在实践中促进用英语思考,无疑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后是学习内容:
因为不是母语,即使是背单词也会有成就感;小时候我经常在回家路上(山上的路、没什么车,而且我走在路边;不会有人走在大马路上背单词,太危险了)捧着电子词典背单词。
小时候玩的龙珠GBA游戏有很多英文内容(另外,CS龙珠的机器人菜单也是英文的);当时为了看懂剧情我会用词典查意思,以及通过剧情猜意思。当时为了延长被允许的游戏时间,我会拉着两个表弟陪我玩游戏(有点像家里的游戏主播),边玩边给他们实时翻译剧情——这个似乎也给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动力和使用经验。其他语言的学习或许也有帮助: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开始学日语,背了五十音,并且认真按照教材上的描述调整了每个元音的口型;使用同样的思路,我后来在粉Vitas的时候学了俄语的发音方法。虽然其他的外语并没有真正学上道,但是得益于那些经验,在用到和想到英语的发音时,我开始额外注意有哪些口型是汉语不存在的、并且注意纠正。另外,文言文和英语的语序都和普通话不一样,我当时做文言文和英语阅读会有相似的感觉,他们之间可能也会互相促进。
还有就是我最爱的编程:小学一年级被老妈送去学Dos命令行和FoxPro,四五年级开始自己找书看、学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大多数是英文,如果本身就有英语学习经验的话,编程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刻板要求似乎反过来也会促进英文的语法记忆。
乱七八糟地回顾下来,我小时候英文的学习和使用经常伴随着放松的感觉和愉快的情绪……
相比较而言,母语的主色调几乎等于我生活的主色调。母语涵盖一切,英语作文我从不会想人生和高考,但是母语不一样;母语的作文中有各种深度思考,文科的考试有逻辑推演,生活中可以读到、用到的文件(以及小广告)的内容也各式各样。生活的艰辛和真实的感动,大都是在母语的环境下。当然,也有不那么“生活”的经验,比如小时候我也跟风背了不少古诗,也看过一些作文选。因为一篇吐槽国产动画的作文很生气而撕掉了一页作文选,因为某些看起来尺度过大的案例藏起来过一本家教指南。但是关于轻松愉快情绪的材料很少,课外书看的更多是科普、科幻、漫画和童话——除去个人兴趣,也是因为在英语辅导报和阅读题中,我已经读了足够的轻松愉快的内容。
但是,这种内容的不平衡反过来会造成语言使用时的情绪控制差异。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听到摇铃会流口水一样,如果我跟英语的接触一直都是在放松愉快、自由表达的氛围中,那么即使在严肃场合使用英语时,我的情绪也可能会被不自主地变得像脱缰野马、并且很难关注逻辑的准确性;反过来,为了提高英文的逻辑清晰度,我可以尝试去更多地读科学论文和写研究总结……虽然我不太喜欢,我还是更喜欢扇贝阅读这种快餐/营销号一样的小短文😂。
认识是改变的前提。知道了人的认知会有偏向消极事物的倾向之后,我在生活中会主动关注积极开心的事;知道了英文逻辑不清晰可能是来源于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之后,我在生活中或许也会鼓励自己去读不喜欢的材料、做不喜欢的训练——并且,也会尝试用母语表达轻松愉快的情绪,让生活更完整。
未来可期~
后记:
睡了六小时,话有点多;其实本来只写了个草稿,想让ChatGPT帮我润色一下,但是它润色的东西还不如我自己改的通顺,所以我还是自己简单改了改丢出来了——或许ChatGPT也有类似的“困扰”,它的英文材料逻辑更清楚,中文经验反而不足吧(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