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真始于元代么?
我国酿酒历史悠久,不同朝代对酿酒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商周到汉朝,再到唐宋,都在大力推进酿酒业的革新,但元朝之前的“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酒,直到元朝蒸馏酒的出现。
关于我国蒸馏酒的起源于元朝,虽然学术界对蒸馏酒出现的朝代一直有争论,但开始于元朝的说法被大多数人接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其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人所著《饮膳正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均有蒸馏烧酒方法的记载,这些都是有关蒸馏酒的比较早的文献资料,也是蒸馏酒起源于元朝的有力证明。
除了古籍记载的文字外,最关键的因素是蒸馏器的使用。
有资料表明,元朝中国才出现酿酒蒸馏器,在此之前的蒸馏器都用于其他用途,与酿酒蒸馏器没有关系,还有一点是,元朝从欧洲和中亚引进蒸馏酒法,开始使用蒸馏器酿酒,有的蒸馏器按照阿拉伯式样仿制,也有的蒸馏器增加了中国人的智慧。
由此,蒸馏酒出现的朝代,元朝是大部分人比较信服的说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元朝推动了中国酿酒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传统酿酒单一发酵的模式,这也是元朝人在酿酒业上最大的贡献。
元代不仅酿酒能力得到提升有直接表现,酒的度数也大大提升,已经可以酿出60度以上的酒。
值得注意的是,元朝酿制蒸馏酒的遗迹,在江西已有发现,就是李渡无形堂烧酒作坊遗址,被认为是元朝延续时间较长的酿制蒸馏酒的作坊,保留有元代的窖和地缸发酵池。
江西进贤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
从考古资料来看,李渡无形堂烧酒作坊遗址发现了一批采用地缸发酵生产蒸馏酒的元代酒窖、水井,以及明代的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等遗迹。其中元代酒窖的发现最为珍贵,其酒窖直径约在0.65~0.95米之间,深度在0.56~0.72米之间,属于业内特有结构的圆形地缸发酵池。
那么元朝是如何酿制蒸馏酒?
中国酒史学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赛时曾表示,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蒸馏酒的生产方法,采用的是与黄酒类似的发酵方法,只是在发酵之后再增加一道蒸馏工艺。这种先使用酒曲发酵,继而蒸馏取酒的做法,属于典型的中国式蒸馏酒法,应为元人所创造。
元朝时期,民间对蒸馏酒的称呼是“烧酒”,而在引入之初,也称之为“阿剌吉酒”、“哈剌基”、“哈剌吉”等,当时酿酒的蒸馏器是“水火鼎”。
有资料记载称,“世以水火鼎,炼酒取露,气烈而清。秋空沆瀣不过也,虽败酒亦可为。其法出西域,由尚方达贵家,今汗漫天下矣。译曰阿剌吉云。”
由此可以看到蒸馏酒引入后的传播路径,最后普通百姓都掌握这种酿酒方法,也说明蒸馏酒在元朝的普及程度。
蒸馏酒的出现,不仅是元朝酿酒业的重大进步,更是中国白酒酿造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元朝之后,蒸馏酒在明清两朝又将如何发展?敬请持续关注下期《明清时期酿酒业进入“高粱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