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家现役的反坦克导弹的型号里面,为何没有标枪这种高档货!

2022-03-07 23:55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仅仅几百枚紧急输送到位的标枪反坦克导弹能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实战之前,大多数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而事实表明这种轻便的先进单兵反坦克导弹,不论对主战坦克还是其他的装甲目标,都有非常高的击毁概率,而且目前不论是采用临时焊接一些钢架顶棚还是在坦克的炮塔上表面增加一层爆炸反应装甲,其实际上对标枪的专业攻顶模式能够成功防御住的概率仍然不高。也就是单兵发射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在实战中面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几乎有80%以上的命中击毁概率,这样一来就相当可观了,毕竟坦克装甲车辆再多,和比不上陆续到位的标枪导弹多。如果最终用30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实际击毁2400辆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那么即使大规模的陆军也很难承受这种规模数量的损失。


反坦克导弹并不算什么新式武器,从二战后首次登上战场到今天,反坦克导弹至少有70年以上的发展史了。而就算早在1960年代,还算是在全球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改进型号的时代,埃及陆军就曾经用大量的单兵坦克导弹直接打垮过以色列的一个完整的坦克旅。当时的导弹就已经有70%以上命中杀伤概率。而后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也基本可以维持80%以上的单发命中概率。在大多数场景下,即使M1A1等第三代主战坦克在面对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时候也是明显“吃亏”的。可见并不算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军方才认识到大量装备标枪类反坦克导弹的意义。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想到标枪反坦克导弹面对大规模装甲集群的冲击。让人可以轻松地取得大批量的集中战果。这在很大程度上,


还是得益于标枪反坦克导弹因为其先进性而带来的轻便性,以及极高的射手本身的战场生存概率。前面已经谈到。其实从六七十年前开始,反坦克导弹的战场打击效率就已经不低。十中八九已经是常态。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反坦克导弹。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其实都不算是非常轻便。比如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开始,其发射全重就有三四十公斤。如果纯粹人力携带机动,那么至少需要3个士兵轮换之下才能较远距离机动。发射时也必须至少2个人相互配合才行。而随着各国主战坦克防御厚度的普遍加厚,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自然规律下。各大国此后推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主战坦克,不但没有变得更轻便,反倒有系统越来越重的确实。比较典型的第二代的陶式反坦克,以及在技术上模仿陶氏型号。


其发射全系统的全重以及普遍到了40到50公斤甚至有的到80公斤以上,这已经是单兵个人完全无法在战场上携带和行军的重量,当然这些反坦克导弹也有了相对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性能升级,这就是只需要1个人就可以完成从瞄准到射击全过程,不需要至少2个人相互配合。破甲深度也普遍比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增大了50%甚至更多,但是整个系统想只靠一个人完全战地携带是基本做不到。因此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大多数被安装在了车辆甚至是直升飞机之上。如果是人力的反坦克小组,则直接规划为营连级火力,也就是至少4到5个人负责战场搬运这些导弹进行作战。到了第三代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则整个系统自重超过100公斤,只能车载或者飞行器携带发射,已经基本和单兵反坦克无关了。某些方面研发反坦克导弹的历史也不算短,


在美法等推出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一两年内也推出了自家的型号。并且有AT3这种使用至今的经典型号。AT3其实就是红箭73的原版。此后又有短号、混血儿而等第二代和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推出,在中东一些实战中和西方的类似型号战绩基本不相上下。不过其最大的短板,就是从AT3到混血儿导弹,基本都是有线制导的技术类型,最多升级到光纤制导。但是唯独没有像标枪这种热成像焦平面凝视制导模式的型号推出。这与该方一直缺乏热成像技术和关键的核心元件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因为采用了焦平面制导包括电视成像制导等先进技术,才让标枪类导弹完全不需要任何有线模式引导。系统非常轻便,在战场上从携带机动到发射命中,全过程只需要一人即可。因此标枪一类属于全球第四代先进反坦克导弹。可见在关键技术上,一步赶不上,则步步赶不上!


这家现役的反坦克导弹的型号里面,为何没有标枪这种高档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