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头虎王之谜 - 布达佩斯装甲战中的小插曲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511218834
题图:摄于1944年12月,在布达佩斯攻势第3阶段期间,德军第503重装甲营维修排遗弃在包洛绍焦尔毛特(Balassagyarmat/Балашшадьярмат)的几辆“虎”II坦克之一。
注:本文编译自Дмитрий Лиходед所著《Обезглавленный «Королевский Тигр»》。
声明:长文翻译不易,未经译者许可,本文严禁任何公众号或网站私自转载。另外,译者强烈谴责任何盗载或是洗稿本文以牟取私利的行为。
许多二战装甲车辆照片爱好者应该都见过题图这张二战苏军军官站在飞头的“虎”II残骸上的照片。虽然这张照片是诸多1945年3月巴拉顿湖战役相关书籍中的常客,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鲜有历史研究者尝试过详细考证这张照片究竟摄于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这张照片的神秘面纱也随着历史的不断发掘而揭开了冰山一角 —— 实际上,这辆倒霉的“虎”II隶属于第503重装甲营,而照片则是摄于1944年12月由苏军发起的 布达佩斯攻势(Будапештской операции)期间。换而言之,这辆“虎”II残骸与1945年3月的战斗毫无关系。
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分析苏德双方的材料,简单解读一下这辆无头“虎”II损失时的战斗背景。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一些地名来自于二战时期的苏方档案及作战地图,其拼写方式与当今的地名并不一致。

1944年10月末,达成德布勒森攻势(Дебрецен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趁布达佩斯方向的德军兵力空虚之际,迅速开启了布达佩斯攻势。在11月的进攻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6-я гвардейская танковая армия, 6-я Гв.ТА)、近卫第7集团军(7-я гвардейская армия, 7-я Гв.А)和第46集团军(46-я армия)推进至距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最近的德军防线的外缘,随后便受阻于德军从米斯科尔茨(Miškovec)地区调来的重兵。由于丧失了达成突然性的机会,无法继续前进的苏军只能开始部分地集结兵力,补充弹药及燃料,准备再次对布达佩斯发起进攻。


1944年12月初,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对布达佩斯发起第3阶段进攻。在这一阶段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7集团军的部队抵达了布达佩斯西北方向的多瑙(Дунаю)河北岸。与此同时,И.А.普利耶夫(И.А.Плиев)中将的近卫骑兵和机械化兵第1集群(1-я конно-механизированная группа, 1-я КМГ)向北突击,朝位于匈牙利及捷克斯洛伐克边境的包洛绍焦尔毛特(Balassagyarmat/Балашшадьярмат)推进。坐落在伊波伊(Ipeľ/Ипель)河左岸的包洛绍焦尔毛特不仅是交通要冲,同时也是重要的铁路枢纽。
迫于苏军猛烈的攻势,德军与匈军不得不留下部分单位作为后卫,以掩护其主力向西北方向后撤。除去零零散散的的匈军,拦在乌克兰第2方面军面前的德军单位包括了:国防军第357步兵师,WSS第4和第18装甲掷弹师。
截至1944年12月初,上述德军单位的实力为(数据来源:Norbert Számvéber所著《Armoured Warfare in the Battle for Budapest》,P272):
国防军第357步兵师:作战力量750人,可投入作战的反坦克炮8门,可投入作战的装甲车辆为5辆StuG IV;
WSS第4装甲掷弹师:作战力量800人,可投入作战的反坦克炮9门,可投入作战的装甲车辆为10辆StuG IV,3辆JaPz.IV;
WSS第18装甲掷弹师:作战力量800人,可投入作战的反坦克炮8门,可投入作战的装甲车辆为6辆StuG IV,4辆JaPz.IV。

1944年9月重新组建并换装了“虎”II坦克的第503重装甲营,于10月中旬抵达匈牙利。当时该营拥有47辆“虎”II坦克,是一支不可小觑的装甲力量。10月中旬至11月之间,第503重装甲营在蒂萨(Tisza/Тиса)河与多瑙河之间的区域作战,12月初,第503重装甲营被配属给第23装甲师,其主力搭乘火车转移至巴拉顿湖。
截至12月1日,第503重装甲营保有36辆“虎”II坦克,其中11辆可投入作战,25辆亟待维修。由于当时的前线苏军并不活跃,根据上级命令,15辆需要维修的“虎”II与第503重装甲营的维修排被留在艾尔德库尔特村的维修厂中,后者一边等候在途的维修所需配件,一边对坦克进行维修。

然而,出乎德军意料,1944年12月5日,经历短暂的休整后,苏军重启布达佩斯攻势。成功凿穿德军与匈军的防线后,在近卫第7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的掩护下,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与近卫骑兵和机械化兵第1集群通过突破口向德军纵深推进。
近卫骑兵和机械化兵第1集群下辖近卫骑兵第4军(4-й гвардейские кавалерийские корпуса, 4-й Гв.КК)、近卫骑兵第6军,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4-й гвардейский механизированный корпус, 4-й Гв.МК)及加强的单位。
从装甲车辆的保有情况来看,近卫骑兵和机械化兵第1集群下辖的2个近卫骑兵军状态不佳。虽然下辖的6个骑兵师在编制上都各自拥有1个坦克团,然而其中只有2个骑兵师拥有可用的坦克:
近卫骑兵第10师(10-й гвардейской кавалерийской дивизии,гв.кд)的独立坦克第128团(128-м отдельном танковом полку, отп),保有13辆T-34坦克,其中5辆状态良好;
1、近卫骑兵第8师的独立坦克第136团,拥有6辆T-34坦克以及7辆从自行火炮第1813团(1813-го самоходно-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го полка, сап)调来的SU-76自行火炮。
与其他单位相较,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情况略为可观一些。该单位朝拜尔采尔(Bercel/Берцель) - 拜奇凯(Becske/Бечке) - 南多尔(Nándor/Нандор,今已不存在此地点)一线推进,在12月6日结束之际攻占了莫霍劳(Mohora/Мохора)地区,并继续向包洛绍焦尔毛特前进。
然而,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其实已因先前的战斗而实力不足,其编制内的人员应为16,000人,但截至12月1日时,该单位实际仅有约6000人。
在布达佩斯攻势开始之前,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近卫机械化步兵第14旅(14-й гвардейских механизированных бригадах, гв.мбр)和第15旅便为了补齐兵力而煞费苦心,这2个近机旅不仅解散了其各自下辖的第3个机械化步兵营,还薅了已转入后方休整的近卫机械化步兵第13旅人员的羊毛,再加上从后方的单位抽调过来的人员,才最终获得了2个满员的机械化步兵营。
截至1944年12月1日,这2个近卫机械化步兵第下辖的坦克团也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近卫坦克第37团(37-м гвардейском танковом полку, гв.тп)保有14辆坦克,其中10辆可投入战斗;近卫坦克第39团保有10辆坦克,其中7辆可投入战斗。近卫坦克第38团已无车可用,该团的人员也因此撤出了战斗。
近卫坦克第36旅(36-й гв.тбр)的3个坦克营中,只有2个还拥有战斗力。其第1营拥有15辆T-34坦克和1辆从近卫自行火炮第292团(292-го гв.сап)调来的SU-85自行火炮,而第2营则是拥有11辆T-34坦克。此外,还有7辆坦克处于中修(среднем ремонте)状态,12辆坦克处于大修(капитальном ремонте)状态。在布达佩斯攻势重新发起时,有9辆坦克已被修复。截至12月6日,近卫坦克第36旅有35辆T-34坦克和1辆SU-85自行火炮可投入战斗。
近卫自行火炮第292团只有2辆SU-85自行火炮可投入战斗,此外还有1辆处于修理状态。近卫重型自行火炮第352团(352-м гвардейском тяжёлом самоходно-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м полку, гв.тсап)只有5辆ISU-122自行火炮可投入战斗,此外还有3辆处于修理状态。在布达佩斯攻势期间,仅有2辆SU-85可用的近卫自行火炮第292团处于预备状态,没有投入作战,而近卫重型自行火炮第352团的5辆ISU-122被加强给近卫坦克第36旅:2辆ISU-122负责支援第1营,其余3辆负责支援第2营。

1944年12月5日,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转移至进攻出发位置,12月6日上午12时,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接到上级的命令:在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与近卫骑兵军通过突破口之后,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紧随其后,向前推进。然而,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很快就遭遇了大塞车 —— 几个单位的车辆将唯一的交通干道堵塞。无法绕道而行的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只能汇入缓慢前进的车流(已经慢到1小时只能推进约100米的程度了!)。苏军甚至花了8个小时才走完从豪特万至海雷德(Heréd/Херед)这一段仅仅只有5公里的路途。

快速向前推进的苏军前锋开始与德军接战。12月6日,位于艾尔德库尔特(Erdőkürt/Ердё-Кюрт)的第503营维修排很快便遭受了近卫步兵第25军(25-го гвардейского стрелкового корпуса, гв.ск)下辖的步兵第53师的进攻,第503营的维修排只能匆忙将15辆维修中的“虎”II坦克疏散至后方。
12月6日结束时,步兵第53师已彻底攻占艾尔德库尔特,但此时第503营维修排已成功将所有“虎”II转移,并于12月8日抵达了拜奇凯(Becske/Бечке)村。可能是由于燃油缺乏或是机械故障,德军不得不在拜奇凯村内及周边遗弃了2~3辆“虎”II坦克。

12月7日12时,通过公路网前进的近卫坦克第36旅终于走在了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先遣单位的前头,与近卫骑兵第13师(13-й гв.кд)的近卫骑兵第48团(48-го гвардейского кавалерийского полка, гв.кп)突进至拜尔采尔村。
此时德军已在拜尔采尔北部及西北方向的高地建立了防御阵地,组织兵力抵御苏军的进攻。以近卫坦克第36旅的3辆T-34坦克在拜尔采尔村外围被焚毁作为代价,苏军将德军击退至拜尔采尔北缘。根据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记录,防守拜尔采尔村的德军兵力约为1个步兵营和5辆突击炮。
由于德军的强大炮火的阻截,近卫坦克第36旅难以进一步扩大战果。不久之后,近卫机械化步兵第14旅与第15旅开始向德军后方迂回,在被苏军围困的威胁之下,德军不得不后撤至拜奇凯村。根据近卫骑兵第13师的作战日志,近卫骑兵第48团和近卫骑兵第50团,在步兵第227师的步兵第570团和步兵第759团的协助下,拿下了拜尔采尔村,记录中并没有提到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单位参与了这场战斗。至于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日志,同样也是按照某种意义上的老规矩,没有提到有任何步兵或是骑兵单位与他们并肩作战。

12月8日,近卫步兵第27军(27-го гв.ск)的步兵第227师攻占拜尔采尔村,并继续向前,抵近拜奇凯村。在拜奇凯村周边,步兵第227师遭遇了德军猛烈抵抗,无法继续前进。8日下午,德军的防线被突破,苏军占领拜奇凯村。
与此同时,12月8日上午,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单位与近卫骑兵第13师也接近了拜奇凯村,并与驻守的德军展开了交火,期间,德军使用猛烈的火力数次击退苏军的进攻。在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机械化步兵们对德军后方进行迂回并截断德军退路之后,12月8日夜间19时,苏军肃清了防守拜奇凯村的德军。根据各旅的报告,苏军彻底摧毁了德军部署在村内的10辆坦克及突击炮。根据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坦克手们在勋章申请报告中的宣称,总计有6辆“虎”式,4辆IV号和2辆突击炮在拜奇凯村的战斗中被摧毁。
自行火炮团也宣称摧毁了1辆“虎”式。在近卫重型自行火炮第352团的战斗日志中提到,12月8日的战斗中,该团的ISU-122坦克在拜尔采尔北缘占据了一处射击阵地,朝拜奇凯村的德军阵地开了20炮,期间摧毁了1辆“虎”式坦克。
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在拜奇凯村周边被击毁或是被遗弃的第503重装甲营的“虎”II坦克或其他型号的德军坦克的照片流出,因此笔者很难评价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在拜奇凯村取得的战果的真实性。但我们至少可以确证,拜奇凯村并没有“虎”式坦克,毕竟在该地区活动的第503营维修排的手上只有“虎”II坦克。

攻占拜奇凯之后,快马加鞭的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近卫骑兵第8师和近卫骑兵第13师一同向包洛绍焦尔毛特地区推进。12月8日夜间22时,机械化步兵与骑兵们抵近包洛绍焦尔毛特镇外缘,开始与德军交火,根据苏方记录,驻守此地的德军拥有约20辆坦克及突击炮。
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坦克部队原本想一鼓作气地突入包洛绍焦尔毛特,但因为德军的顽抗而被击退。近卫骑兵第29团与近卫骑兵第49团的骑兵随即被加强给坦克部队,下了马的骑兵与坦克手们并肩作战,在包洛绍焦尔毛特小镇的南缘与德军展开猛烈交火。
前往包洛绍焦尔毛特最快的道路已被德军用大面积的雷区封锁,根据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报告,一个骑兵连误入了其中的1片雷区,该连最终只有寥寥几人幸存。

此时,不得不将几辆“虎”II坦克遗弃拜奇凯村的第503营维修排,将剩余的“虎”II转移至包洛绍焦尔毛特,与留守在那里的德军第357步兵师、WSS第4和第18装甲掷弹师以及零散的匈军会合。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虎”II坦克是否参与了包洛绍焦尔毛特的防御战。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有3~4辆“虎”II坦克在包洛绍焦尔毛特的街道上被炸毁,而苏方随军记者所拍摄的影像及相关照片显示至少有3辆“虎”II坦克在包洛绍焦尔毛特被摧毁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从照片显示的这些“虎”II坦克的状态来看,这些坦克应该是被德军自行炸毁,而不是因为战斗而被苏军摧毁的。这些“虎”II中的1辆,便是本文开篇的主角——那辆无头的虎王,而上文提到的那个奇怪的地名“巴拉什诺季 - 阿玛特(Балашноди — Армат)公路”,实际上是包洛绍焦尔毛特(Балашшадьярмат)的错误拼写。

历经彻夜的鏖战,12月9日清晨5时,近卫骑兵第29团、近卫骑兵第49团与近卫坦克第36旅终于攻克包洛绍焦尔毛特。将伊波伊河的渡口炸毁之后,败退的德军主力在包洛绍焦尔毛特东北方向的高地上重新建立了防御阵地,此外还有一部分德军向北撤往苏夏(Sucháň/Сечень)。
根据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报告,在包洛绍焦尔毛特的战斗中,该军总计摧毁11辆德军坦克,其中包括7辆“虎”II,4辆III号和2辆突击炮。
然而,根据近卫坦克第36旅的作战报告,该旅宣称摧毁17辆坦克,其中包括7辆“虎”II,4辆“虎”式,6辆IV号,4辆“豹”式突击炮(самоходных установки «Пантера» ,总之先别管这是什么车),此外还缴获了6辆突击炮。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坦克击毁宣称大部分来自彼得·伊格纳季耶维奇·波尔久戈夫(Пётр Игнатьевич Бордюгов)近卫军大尉指挥的坦克第2营。
总的来说,根据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 近卫坦克第36旅的报告,在短短2天的战斗中,这个单位总计摧毁或缴获了7辆“虎”II,10辆“虎”式,10辆IV号和III号,4辆“豹”式和8辆突击炮。显而易见,从重型坦克的数量来看的话,第503营留总计有15辆“虎”II在该地区活动,这显然少于近卫坦克第36旅的宣称,且该地区并没有任何单位装备“豹”式坦克。

根据德方资料,截至1944年12月10日,第503营保有36辆“虎”II坦克,其中6辆可投入战斗,30辆需要维修。截至15日,第503营保有28辆“虎”II坦克,其中17辆可投入战斗,11辆需要维修,8辆除籍。至于这8辆被划入不可恢复损失的“虎”II,1辆于7日在希欧福克(Siófok)因抛锚被遗弃(详见“虎王”狩猎(上) - 第13号“虎”II残骸的故事一文),1辆于8日在波尔加迪(Polgárdi)被击毁(详见 “虎王”狩猎(中) - 第196号“虎”II残骸的故事一文),因此第503营维修排在拜奇凯-包洛绍焦尔毛特地区遗弃的“虎”II数量不会超过6辆。


12月9日,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接到上级命令,与近卫骑兵第6军一同北进,以确保包洛绍焦尔毛特北翼的安全。12月10日至19日之间,苏军在苏夏与退守此处的德军爆发了极其激烈的战斗。需要注意的是,上文提过的WSS第4和第18装甲掷弹师的部分单位也参与了苏夏防御战。
近卫机械化步兵第4军的人员与车辆因这场拉锯战而损失惨重。在包洛绍焦尔毛特的战斗中表现出众的近卫坦克第36旅坦克第2营营长波尔久戈夫近卫军大尉,于12月10日因座车被击毁而阵亡。


最后,笔者还想提一下在这一时期中发生的另一个小插曲。在笔者为撰写此文而搜寻资料时,第57集团军(57-й армии)的坦克与机械化指挥部(командующего БТиМВ)的一份文件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份1944年12月初的文件上提到,在凯奇凯梅特(Kecskemét/Кечкемет)东北方向10km的地区缴获了一辆改进过的“豹”式坦克,文件中还给出了这辆坦克的特征,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辆“虎”II坦克。
从缴获的地区来看,这很有可能是第503营在匈牙利不可恢复地损失掉的第1辆“虎”II坦克。此外,这份文件还提到,在亚斯贝雷尼(Jászberény/Ясберень)附近缴获了新式德军突击炮,这种突击炮以III号坦克作为底盘,其火炮口径为105mm,而符合这种特征的仅有StuH 42。这条记录相当具有“地理大发现”的风味,毕竟自1943年下半年起StuH 42就已投入使用,在各大战场上露过面,因此对于1944年年底时苏军而言,StuH 42算不上什么船新的德军车辆。

这辆“虎”II其实是1个月之前被第503营遗弃的。1944年11月1日,苏军步兵第37军的步兵第59师,与近卫机械化步兵第2军的坦克部队突破了凯奇凯梅特的匈军防线,负责增援此防区的德军第24装甲师被困守在凯奇凯梅特。在第503营的支援下,第24装甲师第21装甲掷弹团自大克勒什地区向10公里之外的凯奇凯梅特方向发起进攻。沿着公路行军时,第2连布洛德哈根(Brodhagen)少尉的“虎”II首当其冲,因苏军反坦克炮的命中而起火焚毁,被车组乘员遗弃。
根据近卫机械化步兵第2军坦克第37旅的记录,10月31日20时,坦克第37旅击退了一支兵力约为一个步兵营及10辆坦克,正在南下的德军战斗群所组织的反击。在战斗中,以1辆T-34坦克被焚毁,2辆T-34被毁伤为代价,坦克第37旅总计摧毁了4辆德军坦克,其中1辆为“虎”式坦克。
不过,也不能排除这辆“虎”II是独立近卫重型坦克第30团(30-го гв.оттп)的IS-2坦克战果的可能性,因为独立近卫重型坦克第30团当时正与坦克第27旅协同作战,且该团宣称在10月31日摧毁2辆德军重型坦克,在11月1日摧毁12辆坦克,期间自身未蒙受任何损失。

近卫步兵第108师的炮兵宣称,11月2日,在该师进攻大克勒什的战斗中,炮兵单位摧毁了1辆“虎”式坦克。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罕见,也许,在路过这辆于11月1日在大克勒什外缘被摧毁的“虎”II坦克时,炮兵们经过一番研究,将这辆坦克划入自己的战果,又或者是经典“万物皆虎式”定理的复刻,炮兵们只是喜闻乐见地把另外一种型号的坦克又当成了“虎”式。此外,负责支援近卫步兵第108师 近卫步兵第311团 的自行火炮第1505团(装备了18辆SU-76自行火炮)并没有宣称摧毁任何德军坦克。
也许,在1944年12月初,第57集团军坦克与机械化部队的第104车辆维修厂(104-го сборного пункта аварийных машин,СПАМ,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的野战维修厂,负责回收并维修受损的车辆(尤其是坦克装甲车辆))转移至凯奇凯梅特后,苏军维修人员发现这辆停在路边的“虎”II残骸,经过一番检查后将其上报给了第57集团军坦克与机械化指挥部。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11月1日损失的那辆“虎”II之外,在接下来的2天之中,第503营在该地区还损失了3辆“虎”II坦克,然而只有布洛德哈根少尉的“虎”II所在的位置最符合第57集团军的那份文件。
11月2日,第503营的第3连损失2辆“虎”II,其中1辆编号为313,由塞德尔(Seidel)军士长指挥的“虎”II在采格莱德(Cegléd/Цеглед)附近陷入泥沼,由于无法回收而被德军用另一辆“虎”II摧毁。另一辆编号为322,由希尔莱(Heerlein)少尉指挥的“虎”II,在采格莱德西南方向的泽格哈隆(Zöldhalom/Зольдхалом)火车站附近被反坦克炮摧毁。
这两辆“虎”II很有可能被近卫步兵第59师标注为自身的战果。11月4日的作战日志中,该师提到,与盘踞在采格莱德 - 奥尔拜蒂尔绍(Albertirsa/Альберти)铁路沿线的德军交火时,毁伤了2辆“虎”式坦克。
11月2日夜间,第503营第3连连长拉姆波(Rambow)少尉带着12辆受损的“虎”II(其中一部分由牵引车牵引)从采格莱德拜尔采尔(Ceglédbercel/Цегледберцеля)前往布达佩斯,途径奥尔拜蒂尔绍、皮利什(Pilis/Пилиш)和莫诺尔(Monor/Монор),在于勒(Üllő/Иллё)遭遇西侧苏军的伏击,拉姆波少尉的300号“虎”II被击中并焚毁,被乘员遗弃。
根据 于11月3日攻占于勒并在村内驻守至5日的 近卫机械化步兵第6旅的作战日志,11月3日下午15时,德军一支由约1个连的步兵及6辆坦克所组成的反击部队被近卫机械化步兵第6旅击退,但近卫机械化步兵第6旅并没有宣称摧毁任何“虎”式或“虎”II坦克。与近卫机械化步兵第6旅协同作战的近卫自行火炮第251团(装备了21辆SU-85自行火炮)宣称在12月2日摧毁了1辆“虎”式坦克。

然而,笔者认为需要以怀疑的心态去严谨地对待近卫自行火炮第251团的宣称。举个例子,1944年10月31日,近卫自行火炮第251团宣称在战斗中摧毁6辆“虎”式坦克(其中3辆焚毁,3辆毁伤),7辆“斐迪南”,5辆突击炮和4辆IV号坦克,而该团仅有2辆SU-85因德军空袭而焚毁。当然,这并非孤例,其他的单位也有类似的满嘴跑火车的情况,比如在凯奇凯梅特一带作战的近卫步兵第59师就宣称在10月31日的战斗中毁伤了10辆德军坦克,其中包括了3辆“虎”式 —— 然而,这些所谓的“虎”式,其实大概率是第24装甲师的IV号坦克。

Franz-Wilhelm Lochmann, Alfred Rubbel, Richard von Rosen. The Combat History of German Tiger Tank Battalion 503 in World War II — Stackpole Books, 2008
Ernst Rebentisch. The Combat History of the 23rd Panzer Division in World War II — Stackpole Books, 2012
Wolfgang Schneider. Tigers in Combat. Vol. 1 — Stackpole Books, 2004
https://wwii.germandocsinrussia.org
http://pamyat-naroda.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