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专家,而不是流于表面
在读一本提升思维技巧的书,名为《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书里提到,“思考”就像吉他、芭蕾舞和篮球运动一样,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技能。
既然是锻炼,就有两个要素——频率和方法。书里讲,把每天被浪费的时间用起来,通过给自己提问的方式,达到锻炼的目的。同时已经列举好了一些问题,如下图:

黄线上的那个问题,非常触动。好像一谈到目标,就可以摆出“农业数字化”,可是再究其本源,这个答案似乎就成了谈到目标的机械式的条件反射回答,成了一种为显示出自己有规划有计划的搪塞。
真正触碰到核心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该目标做了什么事情?回顾今天没有,昨天也没有,这一段时间以来好像都没有。
问问为什么?要么缺少一些深入研究的执行力,也即惰性,要么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祟,还没有走出“美玉理论”。大脑从仅仅知道皮毛,从仅仅是入门知识中获得快感。
比如关于数字农业,脑海中就有农林牧渔副、算法、模型、大棚、3s等碎片知识出现;
比如谈到英语学习,就有听说读写译、英语思维、背单词规律、原版书等碎片知识涌现;
比如谈到书法学习,就有横竖撇捺点、颜真卿、王羲之、藏锋、毛边纸等碎片知识浮现。
能够实际做到多少呢?能够称为“专业”嘛?能提供价值嘛?都是没办法的事!
这样是有问题的呀!不就正好落入了虚无主义者空谈“如果”的陷阱嘛,这不就是《思辨与立场》中讲到的认知不一致嘛。
既然想做,就要其成为现实,要真正掌握技术,成为专家。不要停留在仅仅知道的层面,要能够做到。
就像对书法协会十几年练习的同学一手好字的敬佩,对街头篮球矫健身姿和精确命中的钦佩。

摆正心态后,要深入研究算法和编程的知识,有耐心有恒心的进行英语技能训练。抓紧时间,只争朝夕。

原发布时间:2023-06-11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