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述类选择题?对对对!【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2023-04-30 20:25 作者:sbybd690  | 我要投稿

论述/实用/信息类文本选择(下)

一、文本

1.2021乙

①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②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③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④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⑤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第一段)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第一段)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第一、三、四段)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计算机能处理很多文本,只有少数特定的不能处理)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政治错误)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第三段)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事实错误)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2.2021新II

①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②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③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④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⑤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青年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第二段)(偷换概念)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事实错误)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 “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事实错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政治错误)

C.中国传统美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第五段)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D)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没提青年)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上限)

C. “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底线)

D.引导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二、解决办法

1.秒杀(错误)(上篇有讲)

①政治(偏文科)②事实(偏理科)

2.谋杀(本篇重点)(快速解题技巧)

不用先看原文,先看选项

①定位

找专有名词(读不懂的词)

②用原文证明他错

以人为本+回归原文找关键词(即专有名词)

3.被杀(解决不了关键问题)

①关键词②绝对化表述

论述类选择题?对对对!【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