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第1课时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新闻导入 2016年12月4日,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障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宪法至上的信念,认真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坚决捍卫宪法尊严。让我们一起走进宪法,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内容,维护宪法权威。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材料导入 12月4日,是我国的“宪法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宪法日”,是因为我国的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
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确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地位。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宪法,一起学习《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共同了解宪法是怎样保障公民权利,确保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
事例导入 娴娴是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她的爸爸是一位公务员,妈妈是一名教师。娴娴6岁开始上小学,在父母的抚育、老师的教育下健康成长。七年级时她设计的多功能雨伞获得国家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帮她申请了专利;八年级时她被评为市级优秀班干部;作为学生校长助理,她经常将同学们好的意见和建议转达到校务会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从娴娴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宪法是公民权利的确认书和保障书。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小眉的周记(教材P2~3)
【活动设计】
形式一:小组分享。阅读材料并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交流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班级展示。阅读材料并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教师可以将悬挂国徽的场所的照片拍下来,课上展示给学生)。
【思考问题】
(1)除了这三个国家机关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
(2)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
(3)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教师总结】
(1)我国国徽法规定:
第四条 下列机构应当悬挂国徽:
(一)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三)中央军事委员会;
(四)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五)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
(六)外交部;
(七)国家驻外使馆、领馆和其他外交代表机构。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可以悬挂国徽,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国徽应当悬挂在机关正门上方正中处。
第五条 下列场所应当悬挂国徽:
(一)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
(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厅;
(三)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庭;
(四)出境入境口岸的适当场所。
(2)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的尊严,体现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和形式(教材P4)
【活动设计】
形式一:分组探究。观察图片并独立思考后,教师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后点拨指导。
形式二:班级分享。小组探究交流达成共识后,并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思考问题】
上图中,公民通过哪些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教师总结】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一是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图二是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图三是村民通过参加村务公开会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图四是通过选举人大代表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活动三:相关链接~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教材P5)
【活动设计】
形式一:自主反复朗诵,感悟理解。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教师与学生一起诵读,请学生简单举例说明各项权利,教师点拨指导。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中学生撰写提案参与国家事务的启示(教材P5)
【活动设计】
形式一:自主阅读,探究分享。自主阅读并独立思考,参与小组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请一名学生朗读材料内容,小组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思考问题】
中学生通过撰写提案参与国家事务,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活动五:探究与分享~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教材P6)
【活动设计】
形式一:自主观察,探究分享。自主观察并独立思考,参与小组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合作探究,展示分享。观察图片并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思考问题】
(1)以上四幅图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
(2)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教师总结】
(1)“发展义务教育”这幅图说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营养午餐”这幅图说明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开办农家书屋”这幅图说明公民享有文化权利,“开展再就业培训”这幅图说明公民享有劳动权。这些权利是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是国家依法予以保障的,有物质和制度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2)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等。
活动六:阅读感悟~国家为改善人权状况做出的努力(教材P7)
【活动设计】
形式一: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分别请三位学生朗读三段内容,每段朗读后学生略作思考,教师点拨指导。
活动七:相关链接~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受教育权(教材P7)
【活动设计】
形式一: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小组朗读,感悟理解。教师点拨指导。
活动八:探究与分享~你怎么看政府服务网上办理(教材P8)
【活动设计】
形式一:阅读思考,探究分享。自主阅读并独立思考后,参与小组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请学生朗读材料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思考问题】
对于这一举措,有人认为它能够让政府服务更便捷。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活动九:探究与分享~人民法院的做法有何积极作用(教材P8)
【活动设计】
形式一:阅读思考,探究分享。自主阅读并独立思考后,参与小组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教师讲述材料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最后教师点拨指导。
【思考问题】
人民法院的做法对于保障柯先生的合法权益有何积极作用?
【教师总结】
人民法院的做法是从公民自身角度出发,坚持司法为民,密切联系群众,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了柯先生的实际困难,保护了他的合法权益。
活动十:阅读感悟~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教材P9)
【活动设计】
形式一: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材料内容,教师点拨指导。
活动十一:拓展空间~国家应如何帮助贫困人群(教材P9~10)
【活动设计】
形式一:阅读思考,分享交流。自主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参与小组分享交流达成共识,教师归纳小结。
形式二: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全班朗读材料后,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将建议整理后展示分享,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思考问题】
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你希望国家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教师总结】
①党和政府大力开展扶贫工作,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更为有效地保障和维护人权。
②一是结对帮扶,坚持“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二是产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三是技能培训帮扶,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提高其谋生能力。四是保障帮扶,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

知识点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资源典例
2017年阳春三月,春意盎然,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期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8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会议期间,代表们肩负人民的重托,代表人民的意志,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同心协力,认真审议。代表们认真听取、审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听取、审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表决通过民法总则等。本次会议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感悟: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备用资源
早春二月,四川大凉山的油菜花已灿然盛开。
走过长长的山路,来到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火把村,全国人大代表潘成英叩开了村民吉克瓦则家的门——出席全国“两会”前,她再次走村入户,了解群众所需所盼。
几天后,潘成英抵达北京。她的行囊里,装着写得满满的笔记本以及厚厚的一叠材料——关于发展寄宿制教育的建议。家乡人民沉甸甸的嘱托,随她跨越千山万水,进入中国最高民主政治殿堂。
见微知著,“中国式民主”焕发出蓬勃生机。
植根人民,“中国式民主”的脚步笃定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潮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规律,以矢志不渝的担当、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固本开新的智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式民主”日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知识点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资源典例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位。这个数字背后,是亿万中国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动人故事,也蕴含着中国经济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众所周知,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解决了13亿多人民的温饱问题,减少了7亿多贫困人口,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中国为7.7亿人提供就业,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关爱2.3亿老年人、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8500万残疾人,保障6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基本生活。与此同时,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司法领域人权保障取得重大进展,人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更加广泛。中国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合法权利。
几十年来,中国人权事业的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根据自身国情,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有定力坚持沿着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之路走下去,为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全民脱贫、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等一系列目标而不断奋斗。
解读:中国人权事业根据自身国情,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政府的持续努力下,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有理由坚信,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备用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原则和精神也深入贯彻落实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方方面面。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人民的各项权利越来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可以说,人权保障已经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主旨,而扶贫开发工作也已经成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基本解决。
第二,工作权保障成效显著。
第三,受教育权保障措施充分。
第四,社会保障权稳步推进。
此外,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权利、政治参与权等权利也加大了保护力度,对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繁荣发展以及贫困地区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1.逻辑结构梳理

2.误区警示——人权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人权的范围比公民的基本权利要大。
3.拓展延伸——国家安全法的哪些规定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精神?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安全法则通篇体现了这一原则。一是在第七条中,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项原则作了规定。二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中,专门规定了维护“人民安全”的任务:国家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卫人民安全,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环境,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防止、控制和消除核事故对公民生命健康的危害,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等。三是在公民、组织的权利中规定,公民、组织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具有申请人身保护的权利,获得补偿和抚恤优待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等。
为保障公民权利,国家安全法对有关机关行使职权作了明确限制,即第六十六条和第八十三条明确规定,在采取处置国家安全危机的管控措施时,如果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保护公民、组织权益的措施;如果需要采取限制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特别措施时,也应当依法进行,并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需要为限度。

知识点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例1 岁月如歌,初心不忘。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为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我国宪法( )
①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③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④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 本题考查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根据题意分析可知,①②③④都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都符合题意。故选D。
知识点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例2 2017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4次会议指出,严格排除非法证据,事关依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要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明确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在各自诉讼阶段对非法证据的审查方式和排除职责,从侦查、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辩护、审判等各个环节明确排除非法证据的标准和程序,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求( )
①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②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③审判机关依宪、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④检察机关依宪、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根据题意分析可知,①③④分别属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权;②属于行政机关的职权,而不是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权,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