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早有经验表明:西医几乎治不好瘟疫、流感(二)中医对于感染了万种细菌病毒后的治

2023-11-30 10:12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日本早有经验表明:西医几乎治不好瘟疫、流感(二)中医对于感染了万种细菌病毒后的治法,从来不去追究这个是什么细菌,那个是什么病毒,只看他得病后的病理反应,从病人的脉舌和症状,去辨认病机的表里寒热虚实,对证下药就行。正如仲师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以稳操胜券。汗下温凉,随证而施,哪有固定不变的呆法?敌人已经转到你背后,从背后向你下手了,你还对着前面一阵扫射?岂不傻透顶了? 比如呼吸困难问题,有属于肺中大热而喘者,宜麻杏甘石汤;有肠中实热而喘者,宜大承气汤;有肺经表寒而喘者,用麻黄汤;有脏腑大寒而喘者,宜四逆汤或真武汤。相同的细菌病毒,侵犯不同的个体,侵犯不同的体质,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的,怎能用西医那一套,不顾各人体质的寒热差别,只用相同的寒性毒药去杀菌杀毒?碰上寒性体质,还不把病人也一起通通杀光? 细菌病毒虽有万种,侵犯人体之后,引起的病理变化,却只有水火寒热而已,统属于阴阳二纲之中。所以《内经》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发现万种细菌病毒,有一个共性,也叫同一性,就是它们的“寒性”。有极少数人易于化热,那是他们体质阳气旺,火气旺的原故。正如本来水能灭火,但是一勺水倒进高炉,能引起爆炸。所以阳旺体质受寒之后,可以化热。但是当今阳旺体质已经极为罕见,万里难见一二。发热,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宜于桂附姜辛等热药的最多,如果盲目滥用凉药,滥用抗生素,极易危及生命。 西医里的病毒在中医里叫什么?西医里的致病因素有物理性、生物性和化学性因素,而题主列举的细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因素,其他还有寄生虫、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共有1虫1毒2菌4体8类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 而中医的病因有: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等。2、内伤病因:七情、劳逸失常,饮食失宜等。3、病理因素产生的病因:水湿痰饮、淤血、结石等。4、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 《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其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阐明外邪趁着内虚才能致病。病毒感染的过程就是病毒入侵人体,本能地复制病毒并播散,如机体正气盛则自卫、抑制,弱则中招、发病,而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疼痛不适等症状反应。身体调动内脏储备功能应对突发变化,以图恢复正气,中医称这一过程为“邪正相争”。采取治疗措施,如服中药可能有抗病毒作用(祛邪),但往往不是特异性地抑制病毒,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扶正),起到阻止或减缓病毒侵害人体的作用。中医临床强调辨证论治,《温疫论》谓:“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患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故发病早期,宜因势利导,解表祛邪,表未透可和解,表症入里宜攻下,皆应祛邪、驱邪,使邪有出路,则可减少轻症向中、重症发展。 中医认为疫毒的病因病机以湿浊、湿毒、湿痰为主,此处之“毒”有“深、重、甚”之表述,亦有“夹杂他邪”“复合邪”之意,其病位在肺,肺的门户为咽,肺与大肠相表里,“疫毒”发于不同时间、地域而有“湿疫”“寒疫”“杂疫”三大类(刘奎《松峰说疫》)。 不同的人感染上病毒以后,产生的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中医就是根据这些表现再结合当时的气候、地域情况进行治疗,即“天地人”合参,所以中医不畏惧病毒变异。 纵观中国历史,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抗疫史。3000多年来,发生的瘟疫就有500多次。随着病毒的变异,疫情的一波波涌现,我们还需要与新冠病毒继续作斗争。即使新冠病毒消失了,过些年新的病毒还会出现,这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庇护着中华民族。人类正是在长期与疾病(包括病毒)做斗争的过程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不同的人感染上病毒以后,产生的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中医就是根据这些表现再结合当时的气候、地域情况进行治疗,即“天地人”合参,所以中医不畏惧病毒变异。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医也是在不断与疾病尤其是与疫病(即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经验而传承和发展下来的,说明面对病毒中医可以应对,也能够应对。武汉抗疫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抗击疫情的一次生动实践,已经过去几年了,其中很多经验值得回顾与借鉴,当然,还要结合现在的“天地人”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这也是中医取得疗效的根本之所在。   

日本早有经验表明:西医几乎治不好瘟疫、流感(二)中医对于感染了万种细菌病毒后的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