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确立了专制行政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佩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就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自称是始皇帝。 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叫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此时,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赢政派青年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经过一年的战斗,占领了被匈奴侵略占领的原秦、赵全部领土,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 之后又在原秦、赵、燕既有的长城基础上,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城墙链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筑成一条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辽阳北)的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在新收复的地区,设置四十四个县,并从内地移来居民12万人,以巩固边疆。 秦始皇非常高兴,以为这样北部边疆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因此,于秦始皇统一中原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大摆酒宴,有七十博士也参加了宴会,献酒祝词,庆贺胜利。 主管射箭的官吏(仆射)周青臣首先走上去颂扬说:“从前,秦国的疆域不超过千里,是依靠陛下的圣明和智慧,才平定天下诸侯,使天下统一。 “放逐蛮夷,凡是日月所能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不服从陛下的(莫不宾服),普天之下都是陛下的臣民。陛下把诸侯国改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再没有战争的忧患了,陛下的功业可以流传万世(传之万世)。从上古到现在,无人能与陛下的威望和德行相比。” 正在秦始皇高兴的时候,博士齐人淳于越建议遵从古道,上前说:“臣下听说殷朝和周朝统治天下长达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和功臣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自为枝辅),得到各地诸侯的辅佐。如今陛下有了天下,可皇室子弟仍然是没有地位的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那样谋篡王位的乱臣田常,晋国的六卿之臣灭晋那样的事情,若是没有人辅佐,靠谁来救助呢? “凡事不向古人学习,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我还没有听说过(非所闻也)。刚才周青臣对陛下当面阿谀,只能加重陛下的过错,这不是忠臣。” 秦始皇听了这些儒生和方士针对时政,以古论今,议论朝政,便把他们的看法向下交给群臣议论。 丞相李斯不仅能言善辩,才学出众,而且很能看透秦皇的心思,抢先说:“黄帝等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三朝的制度也不因袭守旧,不是一朝因袭一朝。然而,他们却能凭着自己的那一套制度都把国家治理好了(各以治)。 “他们并不是要故意制造出各自制度的不同(非其相反),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了(时变),制度才有所改变,跟着变化(异也)。 “现在陛下开创了国家统一的大业,建立了万世不朽的功绩,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们所能理解的(固非愚儒所知)。况且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不能把古代的制度拿到今天来施行,怎么能再去效法? 李斯侃侃而言,继续说道:“从前诸侯并起,互相争战,所以各国才以优厚的待遇招纳能说善辩的人,去游说,进行'合纵'或'连横'。而今,天下已经平定,法令统一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努力从事工农业生产、好好经商,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 李斯继续滔滔不绝,此时他用目光在众博士的脸上扫视一遍,训斥地说:“可是现在的儒生不学习当朝的法令(不师今),而是要效法古代(学古),总是死抱着老一套的东西不肯放弃,要用古代的东西诽谤当今(以非当世),他们纠集起来,对国家大事滥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迷惑和扰乱民心(惑乱黔首)。 说到这里李斯上前一步,向秦皇施君臣之礼,然后郑重地说:“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分散混乱,是因为没有能够统一的人,所以诸侯才群起纷争,这是过去的历史。但是有些人说话却以称颂古人而危害当今(语皆道古以害今),把一些空话说得天花乱坠(饰虚言),以扰乱现实,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善其所私学),而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非上之所建立)。当今皇帝已经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当然一切都应取决于至尊的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相互支持一起反对法令教化。引导人们一听说有法令下达(闻令下),就根据自己所学的东西加以议论(则各以其学议之)。他们进朝廷时,只是心里反对(入则心非),出朝廷时就街谈巷议(出则巷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标新立异的说法以抬高自己(异取以为高),在老百姓中带头制造诽谤的言论(率群下以造谤)。这样如果不加禁止(如此弗禁),会影响朝廷的威信,君主的权利和权威就会下降,在下面结党私营的人就会形成团体。造成社稷不稳,这是很危险的,臣以为应该禁止这些活动。 “臣下请求陛下下令,凡不是秦国记载的历史,全部销毁(非秦记皆烧之)。 烧掉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以外典籍,包括《诗》、《书》、诸子百家著作。 天下凡是敢有私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一概交出,全部送到地方政府去,一并烧毁。 “有谁敢在一块儿私下谈论《诗》、《书》这类书的处以死刑,并弃市示众,谁要是借古讽今的,引用古书反对时政的,全族处死,满门抄斩。如果官吏有知道以上情况(吏见知),而不举报的,跟罪犯处以相同的惩罚。 “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把这些书交出来烧毁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并罚处以四年苦役,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 “只有医药、卜筮、种植之类的书可以不烧毁。如果有人要学习法令,就去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说:“可以照此执行。” 焚书命令发布后,在很短时间内,到处都能见到焚书的熊熊烈火。 焚书也堵不住士人的嘴,士人的议论有增无减。 当时,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寻觅仙药,为此,方士侯生、卢生很受宠爱。(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 为秦始皇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的侯生和卢生,他们知道自己根本不能找到这种仙药,两个人害怕被杀,便找理由,以秦始皇贪于权势,不值得为其寻仙药为由,说:“秦始皇刚愎暴虐,自以为是。他出身于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如意,为所欲为,以为从古到今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喜欢用重刑和杀戮来树立自己的威严。虽然有博士七十人,但那只是虚设的,就连丞相、大臣也只能按他的决定的命令办事。臣子们都怕丢了自己的官禄,没有人能真正竭诚尽忠,不敢讲真话,而是专事欺骗,屈从讨好。这样,皇上无法听到自己的过错,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骄横。天下事无论大小,都得由皇帝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秤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每天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了如此地步,又是那样的残暴,还想长生不死,咱们不能让他的愿望得逞,所以不能为他去找仙药。” 于是,侯生、卢生相偕逃走。其他儒生也由于畏惧相继而逃。 秦始皇听说侯生、卢生还有许多人逃跑了,非常愤怒,迁怒于博士,认为儒生们以妖言惑乱百姓:说:“我先前查收了天下所有的不适用的书,都烧掉了。征召了大批的文章博学之士,和有各种技艺的方术之士,是想任用他们振兴太平。这些方士想要炼造仙丹,寻求奇药。现在却听说韩众不辞而别,徐市等花费以亿计算,始终没找到奇药,只是每天听到他们互相告发非法牟利。 “我对卢生等人很信任,并赐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赏赐十分优厚,可他们现在竟然大肆地诽谤我,背地里说我的坏话,企图以此加重我的无德。我派人去查问过这些在咸阳的方士和儒生,他们中有的人竟散布妖言,惑乱、扰乱民心。” 于是,秦始皇就让御史(主管司法的官吏),一一审问咸阳的方士和儒生。方士儒生因为害怕酷刑,经不起拷打,就互相检举,辗转揭露告发,一个供出一个,秦始皇亲自将他们从户籍上把名除掉,最后判定犯禁者460多人,将他们全部活埋坑杀于咸阳。 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以警告后人,以儆效尤,这一年里,秦始皇还征发流放了更多的人去戍守边疆。 坑儒事件发生后,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现在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儒生们读诵的都是诗书,效法孔子,他们都是以孔子为榜样为人处世。可皇上却一律用重刑制裁他们,我担心这样做会引起骚动,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 秦始皇听了很生气,就把扶苏掉离了京城咸阳,让他到北方边疆的上郡,去给蒙恬做监军。 【赏析】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领域内推行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建立文化的专制主义,巩固秦王朝统治。 毫无疑问,焚书坑儒的做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是残暴的,也是愚蠢的。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纪、医药、农事等以外的所有民间藏书 burn books,和坑杀方士、儒生460余人两件事情 bury alive Confucian scholars. 后用来泛指破坏文化、摧残知识分子极端的文化制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