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阅读《非暴力沟通》的收获
这本《非暴力沟通》曾听很多人提到过,但是我却迟迟没有打开看,因为光听这书名就觉得像那种鸡汤文学。这次促使我读这本书的起因是我发现我每逢假期回家,前几天跟家人相处的都很好,可是过了几天之后就容易产生矛盾,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最亲的人有时候会互相伤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非暴力沟通》,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
该书作者是来自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作者在前言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受到过种族歧视,这种耻辱令其悲愤,后来祖父交给了他用非暴力的方式去对待这种事情,他颇有收获,最后写出了这样一本好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并不像普通鸡汤文只是一味的说教,而是会在文中和结尾提出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实例,这便更加容易让人理解,也更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下面我会详细介绍那些让我觉得精彩的瞬间以及带给我一些感受和反思。
在本书第一章,作者就明确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基本要素,首先是要客观描述当前发生的事情,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说出诱发该感受的因素,最后表达具体的请求。为了对该四要素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作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当母亲看到自己青春期的儿子乱丢袜子的行为时,她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便巧妙运用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非暴力沟通不单单只能运用到家庭问题中,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解决学校、政治、亲密关系等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
接着,作者在第二章以“是什么蒙蔽了爱?”的问句形式作为标题进行展开,提出了“异化的沟通方式”,即在致力于达到某种愿望时,而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疏远和伤害。作者指出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都会导致矛盾的产生。读到这里,我开始回想自己过去那些与家人或朋友发生矛盾的事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高中的心里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习本身,而往往是与他人进行比较导致的同辈压力,这让我在那时很少能交到知心朋友。其次,家中长辈和我本人有时候的说话方式会带有道德评判,以自己的价值观评判他人的对错也着实令我反感。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与作者所提到的很多事情都有所共鸣,让我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冲动。
作者之后开始详细介绍非暴力沟通,让读者对过去很多不在意的东西进行区分练习,例如观察和评论、评价和感受、需要和感受、请求与命令等。这些练习的目的就是在培养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可以认真的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能力,如果对方感受到了,就会放松下来,甚至会开始理解你的处境,将原本容易吵起来的事情变成一次愉快的谈话。
为了能充分理解他人,减少很多矛盾并高效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多表达自己的观察,少用像“总是”、“从不”等频率词去做评价。此外,感受的能力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多运用表达感受的词语,例如兴奋、喜悦、满足、踏实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词和害怕、忧伤、苦恼、筋疲力尽、妒忌等得不到满足时的感受词。我们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来让我们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这可以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可是现实生活中,当我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偏向于去指责他人,既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中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在书中,让我深受触动的是作者提出的成长中经历的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因为他人的情绪而受到波动,容易把亲情看成负担;(2)面目可憎——走向不愿为他人负责的另一个极端;(3)生活的主人——出于爱的帮助他人,自由而快乐。对于我目前来说,是出于第二到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但是我觉得想尽快达到第三阶段,必须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但是这并不容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当作者在提到请求与命令时,我发现其实我有时候是在打着请求的幌子去命令他人。比如有一次我很早就计划着和大学同学进行毕业旅行,可是最后对方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实现我的请求,但是我感到很沮丧和不舒服,按照书中来看,那我其实本质上就是在命令对方进行毕业旅行,而不是简单的请求,因为书中指出请求是在对方无法满足自己时还能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试图说服对方。
除此之外,作者着重强调了倾听的力量,这也是我常常忽视的。通过阅读,我才发现认真倾听他人是多么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但是这并非听起来那么简单,在倾听他人讲话时,我们绝对不能轻易下结论,我们需要将语气变得让对方觉得我们真正的在体会他们,这便不会让对方产生反感。还有一点让我没想到的是,作者举了一个实例,当公司再进行谈判时,如果彼此可以在答复之前先准确重复对方的观点,那么达成协议的时间会缩短一半。这看似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这证明了彼此充分理解了对方的用意,的确可以缩短时间。不过,人难免会有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如果能永远时刻保持倾听理解他人也并不现实,所以书中提出当我们某一时刻十分恼火听不进去他人的话时,我们可以明确告知对方,让自己换个环境安静的呆一会儿直到自己平静下来。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去让我们感受到倾听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倾听可以帮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让谈话变得有趣、了解对方拒绝或沉默进行反馈的感受和需要。
真正让我体会到倾听的力量能让谈话变得有趣是我的两次经历,有一次,我跟朋友一起交流,我在听着她的讲述,但是有些事情感觉不知道如何回应,只能不断地说“哦”或者“那好吧”,但是我并没有注意到对方情绪的变化,最后她急了,指出如果我一直这么回应会没有朋友的。我当时很生气,可是后来冷静下来,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才明白自己的确让对方觉得有些敷衍,但是当时如果我能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去交谈,认真倾听并让对方能够感受到,就会让对方有继续想往下聊的冲动。还有一次是和室友,和这件事情很相似,她跟我提出我没有完全倾听她讲话,会不自觉地纠正她,感觉跟我聊天很无聊。我不断反思,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可以很轻松的化解以上这两件事情。可是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觉得也很委屈,哭了一会儿才得以平静。
从第九章开始,作者让读者开始关注自己。回想自己的过去,我发现我在高中的阶段表现得十分不爱自己,我当时很敏感并且对自己很严格。比如,我以前每次回老家,当我听到长辈指责我的时候,我真的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带着愧疚的情绪去强迫自己改正,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枯燥和疲惫,真的和作者书中说的活得像椅子而不像人一样。渐渐的,我才慢慢改变,上了大学开始逐渐自我宽恕,既宽恕了过去的自己,也让现在的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看完这本书后,我在想如果当时高中的自己看了这本书,会不会就能早一点摆脱当时的痛苦了呢?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着实佩服,他有一次在研讨会给别人签字时,匆忙的将没有改好笔帽的笔放进自己新外套的口袋里,当他发现的时候外套已经被染上墨水了,他先是十分自责,可是随后他进行了反思,发现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自己在努力满足他人的时候而忽视了自己,所以这提醒他以后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要记得照顾好自己,随后他便不再痛苦了。
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该书中,作者提到在生气愤怒的时候,不妨仅考虑自己的需要,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这样的句式去表达,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自己,就不会继续生气了。我特别喜欢书中作者的一句话,那就是“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这句话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的道理。作者总结表达愤怒分为五个步骤,包括先停下来呼吸、思考令我们生气的原因、体会自己的需要、倾听他人和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一次,我同父母和其他长辈一起吃饭,他们聊起来了用打骂教育孩子的成功,这让我回忆起了自己被父母打的童年。本书中,我很同意作者说的使用强制力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可能得到暂时的服从,因为惩罚是有局限性的,局限性主要就体现在它无法让被施暴者了解施暴者进行施暴的根本原因。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用暴力,换种方式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此外,作者也明确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换句话说,无论你沟通的对象是否会非暴力沟通,这都不影响你自己的沟通方式,当你只努力让自己在进行非暴力沟通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方的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神奇之处,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不过,要想真正掌握,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作者提到了如何表达感激。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我一直很困惑,因为我往往很想真诚感激别人的时候,对别人进行赞美总会让其尴尬,总是用“你真美”、“你真棒”等语气,让别人误解成我是在硬夸、敷衍或者是有利可图。作者指出,当我们表达感激的时候,应当先说出对方做了什么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这让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通过这种沟通方式,就不会让对方尴尬地用自大、假谦虚的态度回应。其实,表达感激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的内心都喜欢听到别人夸奖自己,但是如果没用对方式方法,还不如不说。作者明确提出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时,就是单纯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非想得到任何回报,如果目的不纯,就不是非暴力沟通。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非暴力沟通是需要技巧的,他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十分快乐。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自己开头的困惑,我明白了正是因为平时在我们的传统或者习惯中,很少用到非暴力沟通,让很多本意是好的表达者很吃亏,对方往往都不知道你的好意,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有可能反目成仇,甚至变成陌路人。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是十分有必要的,可能刚开始很不自在,在别人眼里自己有可能像个机器人,可是一旦养成了这个习惯,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一个很大的提升。此外,我觉得就读一遍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需要多读几遍才有可能掌握非暴力沟通的精髓,让自己尽快步入到书中所说的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这本书让我看清了自己过去经历的很多事情,现在我每次回家,也在让自己改变沟通方式,与家人的关系的确有所缓和,这让我亲身见证了非暴力沟通的力量。感谢自己遇到了这本书,感恩生活的一切,不论好的还是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