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解景深么?
【查相机资料,就看相机笔记】
最近发现一些朋友并没有真的理解“景深”。
什么是景深
光线通过镜头后汇聚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焦点”;在焦点前后,光线聚集和扩散,点逐渐扩大为一个圆,这个圆叫做“弥散圆”。当弥散圆直径小于人眼辨别能力时,我们认为影像还是清晰的;反之,我们认为影像是模糊的。这个能辨认的大小,被称作“容许弥散圆”。

(图片引用自色影无忌文章《景深概念与计算》)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在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是“景深”。焦点到焦点前弥散圆的距离即“前景深”,焦点到焦点后弥散圆的距离即“后景深”。

(图片引用自色影无忌文章《景深概念与计算》)
最终,我们获得一个景深公式:(知道即可,不需要记忆)

δ = 容许弥散圆直径F = 光圈值f = 镜头焦距(物理)L = 拍摄距离
关于"容许弥散圆"
不难看出,判断虚实的标准取决于“容许弥散圆”的直径,而这个数值受到视力、观看距离、放大因素等影响。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将“容许弥散圆”取为“感光元件对角线÷1500”。
需要注意的是,在数码时代,容许弥散圆实际上还受到像素密度、显示器分辨率、观看方式的影响。例如在显示器上100%看图时,高像素就比低像素的容许弥散圆更小、景深更浅 —— 富士相机会在菜单内提供“底片格式像素”、“像素”两种景深尺,后者就对应了这种情况。

影响景深的因素
影响景深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光圈、焦距、对焦距离。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
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从景深公式的角度,上面的说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在实际拍摄中,只有构图相同时才有比较意义:焦距长,拍摄距离就会远。问题来了:70mm F2.8和200mm F2.8,相同构图下,谁的景深更浅呢?
这时候,我们需要将所有参数带入到景深计算器里实际算一下。
* 拍摄距离可以通过佳能的计算工具获得
https://www.canon.com.cn/special/calculator/index.html
以1.6m高模特的全身人像为例,70mm的拍摄距离是3.11m、200mm则是8.89m;分别带入景深计算器,70mm F2.8 3.11m的景深为0.33m,200mm F2.8 8.89m也是0.33m。
这也打破了“通光孔径越大、景深越浅”的说法。我们还可以举例:50mm F1.2和85mm F2的通光孔径大小基本一样,还是拍摄1.6m高模特的全身人像,拍摄距离分别是2.22m和3.78m,可得50mm F1.2 2.22m的景深是0.05m,而85mm F2 3.78m的景深是0.08m。
总结一句话:我们不能简单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也不能简单通过“焦距÷光圈”快速比较两个镜头的虚化能力。
画幅和景深
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同一只镜头,在全幅机身上景深更浅,还是在APS-C画幅机身上景深更浅?在打印输出比较时,即容许弥散圆 = 感光元件对角线 ÷ 1500时。画幅小、容许弥散圆小;但同时因为画幅小、相同物理焦距下视角更窄(等效焦距长),所以拍摄距离变远。正反影响都存在,需要将所有参数带入到景深计算器里实际算一下。
还是以1.6m高模特的全身人像为例,全幅相机和APS-C画幅相机都使用50mm F1.4镜头,拍摄距离分别是2.22m和3.33m(按1.5x计算等效焦距)。
- 全画幅、50mm F1.4、2.22m,景深为0.16m;
- APS-C画幅、50mm F1.4、3.33m,景深为0.25m。
所以小画幅不能因为“赚”了等效焦距后,获得更浅的景深。
* 这时候我们还可以验证下“等效光圈”:全画幅、75mm F2.2、3.33m,景深为0.26m,基本与APS-C画幅镜头的等效规格对应。
